《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_第42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42/71页 下─页
想到经典的特性是"一字之安,坚若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就知道三证的简单中必然蕴涵着不简单。
表法的运用。口苦、咽干、目眩,它主要讲了口、咽、目这三窍,现在我们暂且撇下苦、干、眩,看看这三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窍者孔穴也,以供出入者也,山川的窍以及人身的窍都不外乎这个出入的作用。既然是出入,那就关系到一个开合的问题。我们看看人身的诸窍中,哪些窍的开合最灵敏,哪些窍的开合最频繁呢?只有口、咽、目这三窍。而且这三窍的开合是最直观的,最易于感觉到的。我们说话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口在不停的开合,而我们的讲话,连带我们进食、呼吸的吞咽动作,这个咽也在不停的开合,只是这个开合稍深了一层。目呢?目的开合更容易感受到。所以,口、咽、目它的一个最大特征,也是一个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特征,就是它的开合性。讲开合,开合这个过程的实现,它靠什么呢?它靠一个枢机。开合越频繁,开合越灵敏,那必然是枢机越灵敏。开合的特征越显著,必然就是枢机的特征越显著。因此,谈口、咽、目,它实际上把一个什么问题带出来了呢?它把枢机的问题带出来了,它把少阳带出来了。你看口、咽、目,你感觉到它的开合,你感觉到它们在"位"的变化上异常灵活,那这个"开合",这个"位"的变化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枢"上来。因此,谈一个口、咽、目,便将少阳主枢,便将相火以位的内在涵义活脱脱地呈现出来。还有什么比这个口、咽、目更适合于作少阳的提纲?还有什么比这个口、咽、目更能透出枢机的要义?这时你真有一种非此莫属的感觉。
以口、咽、目为少阳提纲,并不是说这三窍就由少阳所主,而是透过这三窍表现出少阳病最最关键的机要。醉翁之意不在酒,诸如此类的手笔,不由得你不叹服。
(3)苦、干、眩义
接下来我们看苦、干、眩,苦是什么呢?苦是火的本味,火味为苦。干呢?凡物近火则干,故干者火之性也。眩者则如《释名》所言:"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遥遥然不定也。"是什么东西具备这个"遥遥然不定也"之性呢?很显然,风(木)具备这个性,火具备这个性。因此,谈苦、干、眩,并不是说苦、干、眩只限于少阳病所有,而是透过苦、干、眩表出少阳枢机的木火之性、相火之性。
另外,对于少阳提纲的讨论我们还可以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比如这个苦的问题,苦于五行属火,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苦不但属火味,亦与心相关。而我们稍作深入,就会发现与苦联系最密切的痛它也与心相关,苦生于心,乐亦生于心。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苦与心相关,而在五志中,喜乐亦与心相关。痛苦属心,痛苦生于心,喜乐亦属心,喜乐亦生于心。痛苦、喜乐与心的这个特殊关系,便将宇宙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引发出来。
痛苦本为生理现象,但由于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之深、之大,我们很难将它们分割开来,因此,对于痛苦和喜乐我们完全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人类的问题千千万,但是,这些千差万别的问题能不能归结到一个点上,或者说一个问题上来呢?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从最究竟的意义去思考,这是完全可以的,这个点、这个问题就是痛苦与喜乐,简称苦乐。我们可以从纵向来看,也可以从横向来看,看看人类付之的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科学的也好,艺术的也好,宗教的也好,是不是都是在这个上面用功,是不是都是为了减少一些痛苦,增加一些喜乐。人类的所有行为,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这样一个宗旨?至少在动机上,在主观愿望上没有一个例外。因此,只要我们从苦乐的问题上去作意、去思考,那就把人类的复杂问题、人生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真实化了。将人生的问题简单化、真实化以后,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便有了一个直截了当的思考和判断。
毫无疑问,解决人的根本问题,使人少苦多乐,甚至离苦得乐,是人类一切行为和努力的动机和宗旨,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而我们从本质上对所有的这些行为和努力作一个划分,则不外两类,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上的这个层面用功,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下的这个层面用功。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上的能力究竟有多大。而更具体地说,形而下的这个层面就是物质的层面,形而上的这个层面就是精神的层面,就是心的层面。上述这个划分建立以后,很多问题就十分清楚了,整个现代科学它是在哪个层面用功呢?她在形而下这个层面,在物质这个层面。她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这个点上,企图用改造物质的方法来作用人类,用这个物质手段来使人类离苦得乐。物质手段能不能使人离苦得乐呢?当然可以。肚子饿了,给你吃的,身子冷了,给你穿的,饥寒交迫的苦一下子得到了解决。但是,温饱的问题解决以后,物质手段还能在多少程度上使人离苦得乐呢?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会有感受,感受过了你就应该有思考。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痛苦,是不是他们已经完全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物质,已经占有了太多的形而下这个层面,是不是他们就已经完完全全地离苦得乐了?如果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他们的人生仍然充满了烦恼和痛苦,那用物质手段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就会让人产生怀疑。
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上为什么有限?我们回观前文便能明白,因为人生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源,人生这个苦乐的根源,它不来自于形而下这个层面,它不来自物质这个层面,它们来自于形而上,来自于心这个层面。因此,用物质手段来着眼这个问题就很难从根上去解决。它是间接的,它始终绕着圈子。在温饱没有解决前,在饥寒交迫的这个阶段,物质的作用好像很强,但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一旦解决了,物质手段的能力就基本达到饱和。再往下走,物质手段所能起的作用便只是隔靴搔痒了。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直截了当,就必须从根本上抓,连根拔起,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那么,根在哪儿呢?当然就在形而上,就在心这个层面。笔走于斯,我们才恍然大悟,传统的学问,传统的儒、释、道为什么都强调"修心"?修心是为了什么?为什么都把在形而上这个层面、心这个层面的用功放在第一位?原来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最根本问题。你看《老子》,他不叫你去追求物质,他不叫你去不断地丰富这个物质手段,他叫你"知足者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他知道这个人生的乐不可能最终从物质这个层面得到,在物质这个层面上只要你不知足,那千万、亿万的家产、身价你也不乐,你也可能痛苦。因此,沿着物质这条路,沿着形而下这条路,你就是走到天上去了,走到太空,甚至外太空,人生的这个根本问题你还是没法解决。到时醒悟了你还得回头,你还得走形而上这条根本的道路。老子的致富之道。老子看清了这一点,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不鼓励人们走物质探索的这条路,在这条路上他告诉你知足就行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干吗要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这个层面你去看中国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现代化这条道,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物质发展这条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中医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医价值的认识,我们不能光局限在几个病上,应该放开来看。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从少阳提纲条文的讨论,从对苦这样一个问题的引申,我们看到中医的内涵确实包括了上述三个层次的东西,只看你能不能真正地把握它,受用它。
2.别义
(1)五窍之特点`本`作`品`由``網`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少阳提纲条文谈到口、咽、目三窍,这使我们想到五窍的问题。五窍即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窍是什么?《说文》云:"穴也,空也。"《礼?礼运》曰:"地秉窍于山川。"《疏》谓:"谓地秉持于阴气,为孔于山川以出纳其气。"综《说文》、《礼经》所云,窍就是山川中的孔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山洞,这些孔穴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出纳地气。地虽然属阴,虽然藏而不泻,但它也要交换,与天交换,与阳交换。它也要有呼吸。这个交换,这个呼吸就是通过位于山川的孔窍来进行的。可见自然天成的每一样造化都不是没用处的,都不会闲置,只是你没有认识到。认识到上述这个"窍"的涵义,我们来看五藏的窍就非常清楚了。何以藏有窍而府无窍?首先在中医里只有五藏有窍,六府没有窍。为什么呢?六府属阳,五藏属阴,六府应天,故泻而不藏,五藏应地,故藏而不泻。应天则本就空灵,何需有窍?应地则实而厚深,故需有窍以供出纳。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中医理论它的基础很深厚,它的背景很深厚,而这个深厚处就是自然。因此,谈中医你处处在在都不要忘记自然。你道法自然了,你的理论的根基自然就深厚了,你的层次也就自然地上去了。你对这个理论就会坚信不移。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你心中有数,了了分明。像这个五藏主窍的问题,一联系到自然,你就很清楚了。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看肝、脾、肺、肾这几窍,这几窍皆符合于《说文》、《礼经》所给出的窍的涵义,即皆位于山川(头者身之山川也),皆具空穴孔窍之性。而且在这几窍中,肝窍目、肾窍耳、肺窍鼻皆分左右两窍,脾窍口虽不分左右两窍,然由上下两唇相构,且诸窍皆直通于外。惟独心之窍不具这个特性,它既不直通于外,亦非空穴之窍,且不分左右、上下,而为一独"窍"。五藏之中,肝脾肺肾诸藏皆实,而其窍却虚;心藏本虚,而其窍却实。五藏之中,心为君主。君主为孤为寡,故无有左右,无有上下。余则为百官而有左右、上下之分。五窍的这样一个特性,既使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一面,也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一面,二者似不可分。
(2)九窍之布局
谈完五窍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九窍。泰卦的格局。九窍即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九窍的布局很有意思,双窍的有三,单窍的亦有三。双窍的耳、目、鼻居于上,单窍的口、前阴、后阴居于下。双窍之构成恰似易卦之阴爻(--),而单窍之构成则恰似易卦之阳爻(-),且双数偶亦为阴,单数奇亦为阳。上三阴是为坤,下三阳是为乾,上坤下乾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