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作者:郎咸平_第35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35/36页 下─页
我们刚才说的这个MDI项目,它是个化工项目,是会有高污染、高毒害的,比如化工厂的废水、废渣,即使是经过处理了,处理之后往哪里排放呢?重庆可是在三峡库区啊,在三峡库区是不是能搞个这么大规模的化工项目?这应该是件非常慎重的事情。而巴斯夫老总一句话就把重庆地方政府环境评估的种种努力全部抹杀了。好在温总理反应得快,他在会上重申中国欢迎德国进行投资,并劝说德国管理者保持冷静,他表示,将会对巴斯夫的项目做进一步的审查。
巴斯夫老板投诉我们在逼迫他交出知识产权,初听起来,好像是我们“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汽车行业,就会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事实是我们不但没有学到技术,而且还把市场给丢了。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大概是从1984年开始,我们先后有了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这三个合资轿车厂。到了1987年,我们国家才正式决定要建立自己的轿车工厂,接着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夏利、一汽大众、神龙项目才先后上马,在这三个工厂中,除了夏利是引进技术的,另外两个也是合资企业。结果呢?中国轿车市场还是由进口车独霸,据统计,1984年进口车占了中国市场的95%。咱们国产轿车再加上北京212型号的车子,总共不过6000辆,剩下的都是进口车、走私车。那时的我们才真是“丢了市场”。那些年,每年北京开两会的时候,放眼望去,台阶下黑压压停的那么多车,有几辆是咱们中国产的?基本没有,几乎都是日本进口车。其实,丢了市场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来就没得到什么技术。背景提示
科技部研究室主任梅永红: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以市场换技术”导致的结果事与愿违;中国轿车工业在技术能力上长达20年的停滞不前,原因就在这里。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朱华荣也表示,我们搞合资合作20年,在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个严肃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的技术和自主的品牌。以市场换技术实际上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我们谁换来了技术?”
德国入对我们的技术钳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奇瑞刚刚生产出第一款车时,大众就购买了一批车运送到德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部分零部件与一汽大众生产的捷达可通用。德国大众马上就要求一汽大众所有配套商停止给奇瑞配套。当时,奇瑞为了上目录还挂在上汽集团名下,德国大众通过上海大众向其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施压,要求上汽停止奇瑞该车型的生产。有些人跑出来说,我们不是合资了吗?这样不是还有品牌了吗?还说这个合资,是充分利用了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和全球汽车产业重心东移的契机,说什么50对50的股比,是外资不可逾越的红线,中方大都是骨干国企。他们还拿当时一汽大众合资的事来证明他们说的是对的,他们说中方占60%的股份,大众占30%,奥迪占10%,说明我们透过这个合资并没有丢掉什么,我们根本不是那些跨国公司的附庸。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我不知道这些人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我给大家看个数据,先看下汽车制造业的关键领域,也就是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零部件,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是多少?90%。零部件呢?60%以上;而且在轿车零部件行业,已经达到80%以上了。看到这些数据,还能说我们没有失去什么吗?我们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市场的主体地位,而我们中国的汽车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被“掏空”了。
这还只是制造能力,你说没技术也就算了,更让人揪心的是,我们现在连营销都没有了。就说华晨宝马吧,2003年的时候,华晨与宝马成立了合资公司,之后,宝马在中国走的是畅通无阻。你是不是以为这样宝马就满足了?没有那么容易,它们想要的可不止这些,它们想要的是全面掌控这个合资公司,到2007年,宝马要更换华晨宝马的总裁,它们就趁这个机会,将合资公司的销售权划到了宝马大中华区。然后又将市场推广、品牌传播、广告投放和渠道管理等等,全部拿下,它们就这样很轻松地达到了目的。这就是德国人干的事儿。
那么再来看看这次德国代表团访华,我们又向德国开放了多少市场。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35亿美元的协议,用于研发汽轮机和发动机。戴姆勒股份公司及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资生产中重型载货汽车及发动机项目的合作文件,涉及金额达到63.5亿元。连地方都已经选好了,在北京怀柔,预计年产10万辆整车和4.5万台重型柴油发动机。除此之外,中德还签署了一份1.24亿欧元的协定,用来鼓励节能减排。
好,就算我们当初没有像样的轿车生产线,所以用市场换技术还算是情有可原,那么重型卡车呢?要知道,我们50年前就有了一汽解放、二汽东风这两个自主技术卡车厂。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卡车市场,真让人觉得害怕,基本上都成合资企业了,每一个企业背后都藏着一个不怀好意的外资企业的身影。我给你们看一份资料,看看我们的八个主要卡车企业都和哪些外资合资了。占市场份额最大的一汽解放背后是德国道依茨、中国重汽的背后是德国MAN、东风汽车背后是瑞典沃尔沃卡车、陕汽背后是美国康明斯、北汽福田背后是德国奔驰、北方奔驰背后是德国奔驰和韩国现代、上汽重汽背后是意大利依维柯、江淮汽车背后是美国卡特彼勒。也就是说,在这八个主要企业中,也就陕汽背后有中国潍柴,但还是和美国康明斯有个合资工厂,其他的全部沦陷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发现德国企业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最值得我们冷静的是沃尔沃,我们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我在本书第十二章里详细地说了这件事情,对于这个人家二十多年前就不要了的轿车业务,我们还花那么多钱买回来,要知道,真正有技术含量和国际竟争力的卡车业务一直还掌握在沃尔沃集团手里呢。可是你看我们的志得意满,洋洋得意,自我感觉真是太良好了。

三、5000亿,德国人的又一个目标

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仅仅投资是满足不了德国这些企业的胃口的,它们想要的还有很多,比如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现在也已经被它们彻底盯上了。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CECD)的测算,中央与地方政府采购金额,一般都占到GDP的10%~15%。具体到我国,2009年底,政府采购占GDP的比例只有2%。如果扩大到10%的话,至少是5000亿美元。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这么肥的一块肥肉,他们怎么可能放过呢?为了拿到这块市场,德国企业家使出浑身解数,他们透过媒体、透过跟随政府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中国政府高层频频施压,目的就是要争取最大的利益,还是我说的那句话,这些新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从来没有改变过。
那么他们能不能成功呢?能!他们聪明得很,因为他们也计算过,如果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中国也能享有其他政府采购协议成员的对等的政府采购准入。这个市场在2008年的规模大概在1.6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的市场来自美国。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中国是愿意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呢,还是更愿意让中国的企业进入另一个1.6万亿美元的市场?目前来讲,德国生产的,比如奔驰、宝马、奥迪,哪个市场的潜力最大?答案很明显,肯定是中国。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称,它在中国市场的销省量在2010年5月达到1.37万辆,同比飙升177%。当然,这其中是有欧元下跌的因素,但是,我相信这对于原本就买不起车的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从历史数据看,戴姆勒-奔驰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在过去4年竟然增长了280%。而且在2009年,看下“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宝马品牌和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都出现在这份名单里,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这两大全球豪华车品牌开始正式进入中央政府公务车的采购清单了。
◆◆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四、市场经济地位到底有多难

好了,德国想要的投资、想要的政府采购协议都到手了,那么作为交换,我们总应该得到点儿什么吧?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想要的是什么?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什么?因为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就不可能在国际贸易纠纷中占据主动地位,中国出口企业在面临反倾销诉讼的时候,就会非常被动。我们中国动不动就被美国、欧盟以反倾销的名义起诉。什么是反倾销?就是如果你在德国卖产品,为了抢占市场,你把你的产品的定价定得很低,有时定价甚至比成本还低的话,那么德国就可以起诉你,他们可以惩罚性地征收高比例关税。倾销的关键就看成本和售价的差价,但是成本又是怎么决定呢?比如,德国会说因为中国不是市场经济,所以你们市场的人才、生产资料就不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作的,因此成本不真实,价格也不能反映市场需求。怎么办?那就找一个第三国,或者说是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代替你中国的价格,比如印度、巴西。他们甚至可以找毫不相关的发达国家的价格来代替你中国的价格。你说这不合理也没用的,谁叫你不是市场经济呢?20世纪9O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就是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我国彩电的生产成本。要知道,当时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所谓的“正常”价格肯定比中国彩电在欧洲的销售价格高得多,但人家欧盟才不管你这些理由呢,人家就以新加坡的数据为依据,就给你扣上“低价倾销”的帽子了,你能怎么办?2010年6月,欧盟对我们瓷砖反倾销案也是如此,他们把替代国选为美国,结果算出来我们瓷砖价格倾销幅度高达430%。
既然是这么好用的贸易战工具,德国人怎么会轻易让给我们呢?我们真是太天真了。如果你就喜欢看国内报纸的话,你肯定觉得我们这回赢了,“中德两国2010年7月16日发表联合公报《中德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