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作者:郎咸平_第26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26/36页 下─页
比较高的了,他们的高层人员每月总收人达5000美元,企业中层的收入也在2000美元左右。
他们的在职员工享受的福利是我们国内工人都不敢想的,即使是这样,他们还是动不动就搞罢工,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其实,它跟韩国双龙工会搞的罢工一样,每次罢工都是“有预谋、有组织”的,“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工会,他们工会为了自己的饭碗,为了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对组织工人罢工乐此不疲。”
从上面的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所有的这些困难,都是吉利没有经历过的。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吉利收购沃尔沃,怎么应对沃尔沃的工会?你想想他们工会怎么对付你?工会对付你的那个手段是有组织的、有计谋的,而且,还有别动队在里面。人家的工会抗议是上百年的经验,李书福有什么经验嘛。其实李书福自己有一个关于工会的表态,他说,“我们要向沃尔沃的工会敞开心扉,我们要认真地去倾听他们在讲什么”,西方经济的运营、西方企业的管理,有它自已的一套逻辑规律,我们不要把中国那套东西拿过去,那一定是行不通的。他说我们经过这两年多的谈判,我们的工会自己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这次我们跟他谈,没谈之前他们好多都不了解,跟他们讲明了,他们就开始鼓掌了。他还说,我们不要把工会想象成一个特别差的组织。我告诉李书福同志啊,“那些工会确实不是特别差的组织,它们是魔鬼。”你知道工会现在这种善意的反应究竟是为什么吗?那是因为你还没收购。你基本在胡扯嘛,我们的工会是干嘛的?我们的工会是专门办办什么电影欣赏会啊,搞点什么团结活动的,跟他们的工会是完全两回事。你想倾听他们的声音吗?那我现在告诉你,只有一个声音“加薪”,你加不加?每年加薪、医保,这就跟秘鲁闹的是一样的。但人家还有政治目的,那更复杂,我就期待沃尔沃的工会不要有什么政治目的,如果有政治目的的话呢,那你就重蹈上汽收购双龙的覆辙了,如果它的工会的战斗力是像秘鲁的那么强呢,你怎么办呢?四、又一幕悲剧在上演?
很多年前刚开始造汽车的时候,有很多人认为汽车就是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对,当然那个时候是。可是现在这个汽车可不是一个简单装配、制造的问题,而是个系统工程,很复杂的,那个复杂的程度是远超出你的想象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如果想要人家的制造经验、设计思想跟灵魂的话,我觉得这个也不靠谱。要知道,所有跨国车企并购的失败往往并不是因为什么零配件、结构等等这些不到位。比如,1997年戴姆勒出售克莱斯勒,菲亚特跟通用分手,现代汽车从现代集团脱离,雷诺跟NISSAN吹了、被NISSAN拖了后腿,宝马跟罗孚的合并等等都是失败案例。而且最主要的问题是直到目前还没有成功案例啊。而为什么会失败?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些汽车厂在收购的时候,它们整个收购的过程、收购的技术性细节,包括福特收购沃尔沃,我们都拿到了资料,非常详细。哪些应该做改进,怎么做改进?行销计划、管理计划,非常非常详细。可是你吉利有吗,你连准备工作都不如人家,如果到目前你还只是停留在喊话阶段的话,叫我们怎么不担心?其实我希望吉利能够成功,我也希望联想能够成功,但是希望有用吗?没有用的,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个实力去走向成功的路。
再一个,吉利说要改造沃尔沃。可是,你想想,吉利对沃尔沃的改造能超过福特吗?福特这么强的一个汽车帝国,你总不会认为吉利比福特强吧。连福特都没有把沃尔沃给盘活,销量现在每况愈下,吉利怎么能够盘活这么一个汽车豪门?吉利还说,今天吉利的制造能力已经比丰田公司1983年的制造能力还要好。不好意思,这个我还真没看出来,今天吉利缺的不是制造能力,也不是装配能力,缺什么你知道吗?和1983年的丰田相比,丰田整套的管理系统它是没有的。1983年,丰田已经席卷美国了。我在美国的时候就已经买丰田车了。人家这整个系统,不是我们任何车厂能赶上的。它整个系统之高效、精良,也不是沃尔沃能够赶上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讲什么吉利超过1983年的丰田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你只能说制造能力或装配能力可能怎么怎么,其实连这点我都表示怀疑。你说整个系统超过丰田那是绝对没有这种可能性的。甚至连波音都学习丰田的精益化管理技术。我不认为全世界有哪个车厂可以超过丰田。
再看一下汽车制造业的核心—发动机的技术问题。吉利说它们有超强的研发团队,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其实,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制造发动机所走过的路。我给你举个例子,成都威特、一汽无锡、广西玉柴,在实验室里面做的发动机的参数都是达标的,可是只要量产,产品质量就失控。连这几个大厂都这种水平,你吉利既没有国有企业那么高的起点,也没有国有企业那么丰富的经验,我看就只有雄心了,你说你吉利的研发能做到什么地步?吉利总是说,它们有这样的雄心,能制造出怎样怎样的发动机。我想告诉吉利,我还想收购波音呢,我也很有雄心,可是光喊话有用吗?你得有成功理由。你这么有雄心,你有这样子的团队,到现在你还是在考察别人的零配件,人家福特早就做到这个阶段了。吉利到底有什么条件比福特强?很多时候你想要学习的东西,跟最终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当时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的时候,它想得到的是SUV的技术,最后它也得到了,但它得到更多的罢工和暴乱,最后也只能落荒而逃。所以说,一个连福特这样的汽车制造巨头都玩不转的东西,你这个刚刚学会造车的吉利就能够玩得转?希望吉利不要老说大话、说空话,而是要用事实来讲话。到底和这么多失败的汽车厂相比,吉利的理念如何能超过这些车厂?你说你有信心成功,你拿什么来证明你能成功?
有人说,看看吉利在香港的上市公司的业绩。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短期的表面数字,如果吉利成功地收购了沃尔沃,那股价就不止是成倍了,是成好几倍了。这不就像联想一样,当初联想收购IBM时,资产不也是突然扩大?于是又有人说了,这是李书福的一场豪赌。赌?如果真是要赌的话,那还不如去澳门赌场,反正结果是一样的嘛。
说了这么多,我得申明一下我的观点,今天聊吉利不是仅仅为了批评吉利,包括之前说联想也不是为了仅仅批评联想。我想说的,是在吉利和联想的背后,有着我们中国企业一个又一个的案例,进而形成了中国企业集体“出海”的现象。虽然过去遇到很多瓶颈,但问题在于这种“出海”的冲动和热情丝毫没有减弱过。从2007年就开始走出去,到现在,还是像疯了一样走出去。我这有一个数据,2010年的第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的总额是11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863,简直创造了历史纪录。而且2010年到现在为止,中国一共进行了5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当然吉利算其中一笔。而2009年相同时间段里,没有发生过一笔如此规模的并购交易,中国企业家走出去的热情如此高涨。但如果说我们的企业家走出去,只仅仅停留在热情的阶段,那还不如不走出去。因为我们根本看不到任何详细的报告、详细的研究,如果连这样的分析水平你都达不到的话,你想想,走出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延伸阅读

雷克萨斯奇迹

日本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制造业)已经成功地将自身的事业扩展到了全球,为世界提供着各种质量优异的产品,丰田也自然是这些企业中的一员。然而,日本企业创造的产品虽然作为物品,或者机械装置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可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却很难从这些产品中直接感受到日本的价值、文化和优美。但是那些高档品牌产品的用户,却往往能从他们购买的高档品牌产品身上,领略到产品生产国的文化与优美。丰田在生产大众型汽车的基础上,选择了要创造出浸透着日本文化精髓的豪华汽车的艰巨挑战。对于一贯以生产大众型汽车为主的丰田而言,要让世界各地的富裕阶层购买由日本生产的雷克萨斯品牌的豪华汽车,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如何才能够将日本文化的精髓通过研发和市场营销,融入到雷克萨斯品牌之中,这才是“源自日本,走向世界”这个主题的第一要义。
“源自日本,走向世界”这个主题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到让雷克萨斯独特的研发和营销模式得以实现的丰田的组织和领导风格。丰田在作为一个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的同时,又属于是世界性的代表企业。在丰田的DNA中,应该蕴藏着能够在世界各地都得以通用的组织构建模式、运作方法,以及领导风格的发挥方式。本书的核心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于雷克萨斯的案例研究来解明丰田独特的组织能力。

本文摘自[日]高木晴夫的《雷克萨斯奇迹》

⑦⑦
第四部分 为什么我们的环境这么糟

第十三章 为什么我们的垃圾危机这么严重

环境告急,无法回避的空前考验。北京五环外四百多座垃圾场,这些黄色的点都是垃圾场。神秘预言,为何瞄准2020?如果没有特效的新政策的话,中国经济在那个时候将很可能会撞墙。追根溯源,错位经济究竟症结何在?不是一个垃圾的问题,而是制造垃圾的根源,是经济发展模式出了重大缺失。一、垃圾围城,什么才是我们最大的危机
最近很多的媒体报道指出,我们国家对于节能减排准备进一步加大力度。很多地产开发商说,他们要搞个什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社区。还有家具行业说,要搞个什么低碳家具。这些人简直瞎掰。其实,我们中国人现在哪有什么资格搞节能减排,那是欧美的事情。我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我们中国人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干,节能减排那是欧美玩的游戏。你知道我们中国现在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吗?
你知道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有多可怕吗?北京的一个市民王久良经过一年的调查,把他所拍摄到的北京市垃圾场的照片都公布出来了,真是触目惊心啊。这些垃圾场基本上分布在五环和六环之间,密密麻麻的,中等规模以上的就有400多座。其实这些垃圾场还算是好的了,最起码是在规划之中,可以统一管理的。更可怕的是很多垃圾随意露天焚烧和堆放。就拿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地区来说吧,这里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