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演义》作者:段少舫_第97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97/168页 下─页
贤王又亲临荒庄寒舍,更使徐某不安。徐某有何德敢劳贤王贵体亲临?”
  朱元璋闻听一笑:“徐贤士,我久闻徐公文武全才乃世间奇人,特意前来请教治国安邦之道,但求徐公能助我一臂之力。”
  徐达闻听微微一笑:“徐某既为元朝所弃,何能复用于他人。西吴卧龙藏虎,皆是文武奇才,贤王何必弃奇才之士,而求无用之人。”
  朱元璋一见徐达推辞,急忙说:“方今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先生满腹经纶,心怀济世之才,若老于林泉之下,殊为可惜。”
  徐达仍然不从:“徐某自知少才无智,所以不敢从命。”
  朱元璋见徐达不从,心想我干脆直说了吧,便说道:“先生若肯出山辅助小王普救万民,必当登坛拜帅,军中大权俱付与先生。”
  “此事更为不妥,近闻脱脱太师领兵南下攻取滁州,我若到滁州拜帅,首战就与脱脱对垒,两军阵前,若能取胜方则罢了,倘为太师所败,定为众人怀疑,疑我报师徒之恩。皆因有此等嫌疑,故不敢出山。”
  “先生何必如此多虑,胜负乃是兵家之常事,用兵之道,不以胜为喜败为忧,战事胜负不会生疑。”
  “贤王之厚意徐达感激不尽,只是人言可畏呀!”
  “徐贤士,我家张玉元帅衷心让贤,全营众将实意保举,这也是滁州城万民的委托,我朱元璋才带我二哥胡大海不顾风天雪地三顾广泰庄来请徐公,只想请您出山成大事,得天下,拯救万万生灵。我可没料想您执意推辞。您不去的原因我也明白,并非徐公无能,而是小王无德。人各有志,我怎好勉强。但今天有缘相见,恕我多说几句:我朱元璋兴兵,并不是为了我自己面南背北登基坐殿,享一生荣华富贵,传留于后代于孙,而是为了解救天下的老百姓。而今皇帝无道,赃官遍地,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倒悬之灾,流离之苦,我实不忍心万民涂炭,所以才兵变于桥镇,揭竿而起对抗元朝。我朱元璋虽有扶国之志,可缺少个定国之才,所以才来请您。您既看我无德,就应该实话实说,我并不勉强,不过您得给我指条明路究竟哪位是有道明君,能立大业,您告诉我,我就去投他。自古无道让有道,尧王为国访大舜,周文王渭水请太公,我甘心情愿脱袍让位,请来明君,您为元帅,我愿在麾下听令。徐贤士,诚然如此,您若仍不愿下山,小王只好回归滁州,遣兵散将,削发为僧,远道山林,从此不问世事了。望贤士再思再想。”朱元璋越说越难过,声泪俱下。
  江忠、陶然听了西吴王这一番披肝沥胆的话,心想这朱元璋是个有道的君王,人家说得条条是理,令人心悦诚服,再要推辞就不合适了。江忠心急,粗声粗气地说道:“舅舅,贤王说的有道理,您答应了吧。”
  陶然也说:“大哥,朱贤王一片至诚,为救黎民倒悬之苦,你就答应了吧。”
  第四十五回 达里金八卦洞丧生 于金彪茅家集违礼 
  朱元璋一番话打动了江忠、陶然,他们二人也劝徐达答应西吴王的邀请,出山挂帅。徐达仍然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两个人正在着急,老家人挑帘进来:“启禀员外,大事不好了!”
  徐达问:“何事惊慌?”
  “庄丁禀报凤阳总兵达里金、豪州总兵达里银带领三千人马杀进了东山口。”
  “再探!”
  老家人退了出去。此时就听远处号炮轰鸣,鼓声如雷,西吴王惊得一愣,江忠、陶然也有些吃惊。再看徐达二目微闭,如同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工夫不大,老家人又进来了:“员外爷,元军把住了东山口、西山口,已到了二道山岭。众百姓个个惊慌,家家关门,户户上板。”
  徐达说:“传我的话,休要惊慌,我自有退敌之计。”说完仍然神色自若。
  朱元璋可沉不住气了,对徐达讲:“徐贤士,敌军杀进山来,不知阁下有何打算?”
  徐达故意叹了口气:“唉!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可惜徐某无兵将,如何抵抗大敌?”
  朱元璋一听,心想:说了半天你什么办法也没有呀!等敌人杀进庄来,那还不束手就擒?我一人被擒不要紧,全庄百姓岂不要横遭杀戮?素闻徐达爱民如子,面对险境,他怎么无动于衷呢?他打着什么主意?我不妨探一探他的心思。朱元璋想罢,站起身来眼望徐达说道:“徐公不必为难,想那元将必是为我而来的。如果为我一人,连累了徐公你举家满门,害了全庄的黎民百姓,那真让我无地自容。你赶快把我上绑交出去,元军自然就会退去了。”朱元璋心里明白:徐达是不能也不敢这样做的,真要把他交出去,不仅西吴诸将不会善罢甘休,也要遭到全国百姓的唾骂;他所以这样说,一来是试试徐达的心,二来用的是激将法。
  徐达闻听,哈哈大笑:“贤王深明大义,忧国忧民;徐达并非无耻之辈,既蒙贤王厚爱,委以重任,当效犬马之劳,和主公同归滁州,共图大业。”说完就要大礼参拜。
  朱元璋双手相搀:“徐贤士免礼,眼下敌军围庄,我们如何回得滁州?”
  徐达说:“贤王请放宽心,我一定使您安然无恙地到达滁州。”
  江忠、陶然见徐达已答应出山,非常高兴,一齐上前参拜西吴王:“我们二人情愿随主公回滁州,共破元军。”
  朱元璋心中高兴,想我三顾广泰庄,不料一日竟得三贤,他急忙离座将二人搀起,正在此时,老家人引着胡大海进来了。
  原来胡大海在茶馆只顾和伙计下棋,没看见朱元璋是什么时候走开的。等李先生打听到徐达在家,赶紧跑回茶馆给朱元璋送信时,只见胡大海一个人和伙计下棋,他上前一拍胡大海的肩膀:“胡将军,朱贤王哪里去了?”
  胡大海说:“哎,刚才还在这儿呢,这么会工夫不知他溜达哪儿去了?”
  李先生说:“咱们快去找找吧,徐达今天在家呢。”
  胡大海一听,撂下棋子付了茶钱,两个人就出来了。转了一个大圈也没找着朱元璋,忽见街上人乱跑乱嚷:“不好了,元军进山了!……”
  胡大海一听急得直跺脚:“啊呀,四弟不见了,元军又来围庄,这可怎么办哪?”
  李先生急忙劝解说:“胡将军,别着急,先到徐府看看,备不住朱贤王已经去了。”●●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二人这才来到徐府,一打听西吴王确实在这里。老家人把胡大海引到后花园,见了朱元璋、徐达。互相见礼后,共同商议迎敌之计。徐达派胡大海、陶然带领一百庄丁前去迎敌:“你俩设法将达里金、这里银引入八卦洞,然后从北洞口出来往东南走,我们在茅家集等你们。”又吩咐江忠:“你去集合全村百姓,叫他们到八卦洞前等我,让他们不要顾虑家财,能带的细软随身带着,不能带的就扔下,事过之后所有损失由我加倍偿还。”
  众人领命而去,徐达保着西吴王,老家人徐宁护着家眷,出了后花园。拐过几条街道,穿过一片小树林,前面是一座大山。八卦洞就在这座山里,这个八卦洞原来是徐达派人开凿的暗道,里边地形复杂,设有无数的陷坑、埋伏机关,只要是生人进了洞,纵有天大的本事也休想出来。徐达同朱元璋来到洞口。工夫不大,江忠带着全庄父老来了,众人进了八卦洞,绕过几条暗道,出了北山口,奔东南茅家集而去。
  且说胡大海、陶然披挂整齐,带领一百多名庄丁,出庄子,上了西边大道,走出不到十里,迎面来了一支人马。为首一员大将生得腰圆背厚,膀阔身高,头如麦斗,面似锅底,头戴青铜盔,身穿青铜甲,内村一件紫征袍,胯下乌骓马,掌中一杆方天戟。旁边的那位模样和这位差不多,连兵刃都一样,不用问这就是达里金、达里银哥儿俩。
  这哥儿俩为什么来到广泰庄呢?书中交待:脱脱大师和徐达因为十条绝后计之争,师徒反目,徐达辞职还乡,脱脱也没有阻拦。徐达走后,脱脱越想越不对劲,他想徐达如此大才,日后若是保了反王,岂不是元朝的心腹大患?想到这里,立即给凤阳总兵达里金去了一道公文,让他观察徐达动静,不论哪家反王去请,决不能放徐达出山。达里金接到了公文,不敢怠慢,天天派人前去打探。今日朱元璋进了广泰庄,达里金听报,立即请来豪州总兵达里很,兄弟俩一商量,觉得这机会再好没有了。
  达里金说:“兄弟,我们这次若能活捉朱元璋,就为元朝立了大功,天子论功行赏,你我兄弟可望官封极品。”
  兄弟二人领了三千人马,直奔广泰庄。他们走到东山口,没遇到一兵一卒,心中更加得意。达里银说:“哥哥,你看徐达毫无防备,咱们这次准能马到成功。”
  “兄弟,咱们连徐达一块儿捉住,免得他与大师为仇作对。”
  “对,哥哥,咱们快点走。”
  二人正说着话,忽然对面尘土飞扬,人喊马嘶,达里银不觉一愣:“哥哥,不好,碰到对手了。”
  达里金冷笑一声:“兄弟,无非是一伙庄丁,乌合之众,有何可惧!”
  岂知话音未落,对面像响了一声炸雷:“呔!送死的东西,休往前进!”达里金闻声,往对面一看,见来了一员战将头戴乌金盔,身穿乌金甲,内衬一件紫征袍,大西瓜脑袋,大锛儿头,面似黑漆,扫眉虎目,大嘴岔,颔下是扎里扎煞的一部钢髯,胯下一匹大肚蝈蝈红,手擎一把开山斧。旁边一位将领,身高过丈,虎背熊腰,面似大叶黄金,两道浓眉斜插入鬓,一双阔目皂白分明,鼻梁高耸,准头端正,四字海口,两耳有轮,一部钢髯飘洒胸`前。头戴一顶紫缎子扎巾,身穿紫缎子箭袖袍,大红中衣,足蹬高腰战靴,胯下一匹黄骠马,掌中一口金背大砍刀。
  达里金心想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我不如先下手为强。他也不答话,撒马拧戟,向前冲去。两马一错镫,达里金将手中的方天戟一抖,直奔胡大海的胸`前就刺。胡大海见达里金的戟临近,也不招架,也不躲闪,将手中的大斧一擎,斧纂在前,斧头在后,口喊“挖眼”,照定达里金的门面,连戳三下。达里金一看,暗说不好,急忙将戟往回一撤,横在胸`前向上一托,想用朝磕胡大海的斧纂。胡大海不等他磕上,将斧纂撤回,抡圆了斧头,喊了声“劈脑袋!”照达里金的顶梁便剁。达里金用戟往上一架,耳听当啷一声,斧头砍在了戟杆上。胡大海两膀一晃,喊“钢斧子”,大斧砸了下来。达里金用力向外一推,将斧头推出去。胡大海又把大斧一横,喊声:“抹脖子!”大斧带动风声就过来了。达里金将画朝向胸`前一立,照定斧头向上一磕,把胡大海的大斧磕了出去。二马错镫,胡大海又喊上了:“挖眼!”
  达里金一听,敢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