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长,我准得吃亏,不如给他来个先下手为强,用一马四枪将他扎死也就是了。又赶上马打对面,他抖枪就刺。宁国彪一闪身枪刺空了。常遇春搬枪头献枪纂,觅心就点,宁国彪抓住枪头往外就崩。常遇春不敢碰他的软藤枪,赶紧又撤回枪纂在自己头上挽了一个花,把枪抡圆,来了个玉带围腰,奔着宁国彪的左助扫去。宁国彪再要用枪往外封已经来不及了,赶紧一低头趴伏在马鞍鞒上。常遇春的大枪从宁国彪的背后扫空了,二马一打错镫,趁宁国彪刚一抬头,常遇春双手托住枪纂,枪尖直奔宁国彪的左耳下扎来。宁国彪一瞧,心说啊呀!这回可完了。
第六十七回 宁国彪临陈认义弟 常遇春过关探义母
常遇春的大枪奔着宁国彪的左耳下扎了过来。宁国彪的头往下一低,常遇春忽然发现在宁国彪的脖子上长着一个鲜红的肉葫芦。他赶紧把枪撤了回来。宁国彪心里纳闷:这枪怎么又撤回去了?他一抬头,见常遇春正瞪着两眼看他。奇怪,这常遇春好面熟啊!在哪里见过呢?他怔怔发呆。忽听常遇春问道:“你可是江东人氏?”
宁国彪回答:“不错。”
“你可在三杰村住过?”
“对呀。”
“令尊大人可叫宁杰?”
“正是。”
这时就听当啷一声,常遇春把枪一扔,甩镫离鞍下了坐骑,摘下头盔托在手中,紧走几步,来到宁国彪的马前,双膝跪倒,口称:“恩兄在上,小弟有礼了。”
这工夫宁国彪更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呀?问道:“常遇春,你我二人素不相识,你为何跪到我的面前,管我叫恩兄呢?”
常遇春闻听二目垂泪:“我先问哥哥一句话,你的小名可叫大葫芦吗?”
“啊,这……”宁国彪脸一红,愣了,心里叨咕: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小名呢?这可真叫奇怪。虽然说自己的小名有点怪不好意思的,可人家问起来也不能不承认哪,万一这里要是有别的原因呢!想到这儿,宁国彪低声答道:“正是某家。”
常遇春说:“既是这样,小弟扔枪下马给你叩头就没错了。哥哥,自从你我弟兄分手以后,我天天想,日日盼,总盼望着将来再能与哥哥你有个见面之日,今天要不是小弟看见哥哥你脖颈之上的肉葫芦,险些铸成大错。我再问问恩兄,咱那苦命的老娘亲康泰与否?”
宁国彪越听越糊涂了:“常遇春,咱们是两国的仇敌,我也没有你这么一个兄弟,你可能是认错人了吧?”
常遇春哭着说:“我怎么能认错人呢?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娘亲和恩兄你对我的养育之恩哪,哥哥,我就是你的兄弟三黑子啊。”
宁国彪一听闹了半天这常遇春就是当年的三黑子,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书中暗表,常遇春祖居二友庄,庄上有老哥儿仨姓虽不同,但都叫一个杰字,他们是常遇春的父亲常杰,宁国彪的父亲宁杰,还有一位叫仇杰。仇杰和宁杰老哥儿俩都在海上经商,常杰在本庄教书。这三个人情投意合,就结拜成了把兄弟,仇杰行大,宁杰为老二,常杰是行三。因为这老哥儿仨在庄上为人忠厚,德高望重,所以人们就很自然地把这二友庄叫成了三杰村。大爷仇杰没有家眷,二爷宁杰娶妻姜氏,生有二子,长子小名叫大葫芦,次子起名小彦。三爷常杰娶妻窦氏,因为常家家境贫寒,窦氏就在亲戚家做个女工,挣些个零钱,补贴家里的生活。这一年仇杰和宁杰老哥儿俩去海上做买卖,不幸遇上了风暴,谁也不知道把他们的船刮到哪里去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始终没有回来。时间一长,就有人传说他们死了。三爷常杰本来身体不好,听到这个凶讯,得了一场大病,不久,也一命呜呼了。这三家人只剩下了二奶奶姜氏,三奶奶窦氏,还有三岁的大葫芦和不满周岁的小彦。二奶奶姜氏自己手里有点积蓄,还有两个孩子做伴。那三奶奶窦氏可就苦了,不但家贫如洗,而且又身怀有孕,不能出去给人家做活,只好坐吃山空。宁二奶奶看着窦氏如此可怜,总是接长补短地给送点钱和米来,不过这也只能救急,救不了穷。后来常三奶奶生了个小男孩,心里虽然挺高兴,可这困难就更大了。窦氏常常吃不上喝不上,孩子没出满月,奶就没有了。孩子没奶吃饿得直哭,村里的婶子大娘们也是看着这娘儿俩可怜,就抱着孩子到各家去找奶吃。这孩子的嘴还挺壮,特别有劲,不管是谁家媳妇的奶,只要叫他一吃,不是给吃空喽,就是把奶给人家嘬出血来,因此谁也不愿意给老常家的孩子吃奶。这样一来,没几天就把这孩子饿成皮包骨了。常三奶奶想给他买点什么吃的,手中又分文没有,这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语,看着这个苦命的孩子心里跟刀子搅的一样难过。想给人家做零活挣几个钱吧,有个孩子坠拉着又不能脱身,不出去还真没吃的,总指着二奶奶的点滴周济也不是长久之事啊。她越想越没路:干脆与其活着受罪,倒不如死了清闲。就这一天,她找了一条绳子在房梁上拴了个套,想着悬梁自尽。正在这个工夫。那宁二奶奶过来了,一看弟妹要上吊,就忙着解劝说:“他二婶呀,你可千万不能寻短见哪,我看谁家穷也不能穷到底,谁家富也不能扎下根,凡事都要往宽处想,你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这孩子可怎么办哪?那不是更苦了吗?小车不倒就得往前推,无论怎么难也得挺着过,等着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好了。”
三奶奶一听这话可就更忍不住了,眼泪流得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扑簌簌直掉,泣不成声地说:“二婶子啊,你是不知道,要是我一个人再苦也能受哇,这不是吗?叫这孩子就把我给难住了,我又一口奶也没有,喂还喂不起。眼睁睁看着这么点的孩子跟我受这份罪呀,这不活活把我难死了吗?”
宁夫人一听也是长嘘短叹,思前想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周济她母子,只好说:“他三婶呀,我看这样吧,我家虽然比你家强点,可也富裕不了多少,要说叫你们娘儿俩都跟着我过去,我也怕养不起,倒不如你把孩子给我留下,你还去给人家做个零活,打个短工,好维持你自己的生活,孩子你就甭管了。好在我现在还有口奶,还能叫俩孩子凑合着吃,不够的话,我再喂他们点零食,不管怎么难也得把这个孩子拉扯起来。将来大人孩子都好好的,咱们也算对得起死去的他三叔哇。你看怎么样?”
窦氏一听,当然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要是这么着,二嫂子您可算救了我们娘儿俩了,只是又得给您添麻烦。”
“嗐,穷帮穷、富吃富吗。再说咱们又都是多年的交情,还说这些干什么?”★本★作★品★由★★網★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由这儿起,窦氏就又出去给人家做女工,宁夫人就把这个小孩儿抱回家来了。因为常遇春长得特别黑,也没有个正经名字,所以宁夫人就把他跟自己的两个孩子排列起来,取名字叫三黑子,让小三黑子和小彦一起都吃自己的奶。三黑子这小孩子长得墩墩实实,干干净净,还不爱哭,宁夫人挺喜欢他。可那小彦就不然了,他不但窝里窝囊,而且满脸鼻涕、眼泪、哈拉子,挺邋遢,动不动就撇着个嘴咧咧地哭个没完,真叫烦人。三黑子来了几个月以后就开始欺负他,小彦光是那个受气的。每次吃奶,宁夫人总是叫他们一块儿吃,怀里边一边抱一个,这三黑子嘴壮吃得快,咕咚咕咚几口就把这个奶吃得没水了,然后他上去啪啪给小彦两巴掌,连推带搡地把小彦扒拉到旁边去,他爬过去吃小彦那个奶。宁夫人给他们俩一人买一个大饽饽,三黑子三口两口吃完了,就去抢小彦的吃。小彦打不过他,就只好坐在一边咧着个嘴哭。对这些事,宁夫人不但不生气,反而夸奖:“你看我这三儿子多横啊,小胸脯腆着,小拳头攥着,跟个小黑铁疙瘩似的,把眼珠一瞪多有神哪,将来长大喽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小彦哪小彦,你瞧瞧你那个窝囊劲儿,整天价就知道哭。你都快一岁生日了,还打不过一个几个月的孩子呢,真是个饭桶,没出息。”大葫芦跟小彦可不一样,小的时候就忠厚老实,非常懂事,不爱说不爱道的,也不添油也不加醋,总是哄着两个弟弟玩。因为宁夫人总是宠着三黑子,所以小彦就光受气,一来二去的,两个孩子就结下了怨恨。
后来宁家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大葫芦就经人引见去跟老义士王蔼云学艺。老义士一看大葫芦这孩子太好了,又忠厚,又老实,吃得亏,让得人,学艺专心刻苦,就是经常在背地里偷偷地掉眼泪。王蔼云一问,才知道他是心疼母亲带着两个兄弟不容易。
王蔼云为了叫他安心学艺,就和自己的老伴商量说:“我想把大葫芦的母亲和他的两个兄弟都接到咱们这儿来,免得总让他为家里边挂心,咱们家再添几双筷子也算不了什么,谁叫我们师徒俩感情处得好呢?他有心事我就得分神,咱们能栽培出一个人才来就比什么都强。”
老伴说:“那赶情好,能把弟妹接来,也好和我做个伴。”
这么着,就让自己的儿子套着车到三杰村来接宁夫人。宁夫人很高兴,把家里的破烂东西收拾收拾就要上车。正在这时,常遇春的母亲回来了,听说了这件事,便对宁夫人说:“二嫂子,这些年真难为你,孩子已经五六岁了,就让他跟着我吧,不要再给人家添麻烦了。”
宁夫人舍不得让三黑子离开自己,可又一想,到了王家总归不比自己家,住长住不长也很难说,暂时不带去也好。宁夫人把家里仅有的一点钱交给了窦夫人,流着泪说:“妹妹,少则仨月,多则半年,我就会回来的,你母子可要保重啊!”窦氏夫人让儿子给宁夫人磕了三个响头。大家洒泪而别。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
从那以后三黑子就上山砍柴,给人家放牛,到了十几岁,就上山打猎来奉养着自己的娘亲。这么些年了,他一直在想念宁家母亲和大葫芦哥哥。他听人说起自己小的时候和二哥抢饽饽,夺乳食,总觉得对不住二哥。后来他结识了武殿章,也起了个正式名字叫常青,号叫遇春。陆家庄结义后,常遇春提出此事,郭庄主立即派人四面八方去寻找宁家母亲和大葫芦、小彦的下落,可是因为不知道他们的正经的名字,这么些年一直没有音信。不想今日在战场之上他要枪挑宁国彪时,发现了宁国彪脖颈子上的标志——肉葫芦。常遇春又是高兴,又是悲伤,他这才扔枪下马,跪倒报名。
宁国彪一听开平王常遇春就是当年的三黑子,不由得想起了母亲说过的话:将来三黑子的功名富贵不可限量,一定比你们哥俩胜强几倍。现在看来全都应验了,三黑子已然名扬天下,官拜西吴开平王了。宁国彪想罢,赶忙挂枪下马,向前搀扶常遇春:“三弟免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