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谈判已定,对于金国人提出的议和条件宋高宗也统统接受了,他甚至愿意跪接金国诏书,但是南宋群臣们反对激烈,纷纷上疏请愿,力劝宋高宗坚决不能下跪,那么对于群臣的劝谏,宋高宗会怎么回应呢?】
最后高宗皇帝冷冷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来,高宗皇帝讲,“士大夫但为身谋,向使在明州时,朕虽百拜而不复问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士大夫但为身谋,你们就为自己打算,向使在明州时,假如当年我在明州,金国人追他,完颜兀术搜山检海捉赵构,追到明州,皇上没地儿跑,就驾船出海了,假如我是在明州的时候,如果被金国人逮着了的话,那我就是一百次磕头下跪,你们也不会问的,现在咱们安定下来了,咱们有点实力了,你们腰杆硬了,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不让拜,不拜也可以啊,那你们说这件事怎么办?你们去把这件事给解决了,咱们不要他的地儿,不称臣,不给钱,直捣黄龙,捣一个试试,所以你们“但为身谋”,皇上觉得你们这些读书人空言误国,你们就会坐在那儿谈些风月的事情,根本就治国无方,治国无策,你说不拜、不磕头、不称臣,怎么办?你拿出具体措施来,皇上话说到这么狠了,皇上心里隐痛又被勾起来了,你们没拿我当正统啊,你们认为正统是谁?是我爸是我哥,是北国坐井观天那爷俩儿,那俩是正统,所以我被逮着,你们不会心疼,现在我做了皇帝了,我这个位子坐稳了,我向金朝下拜你们不干了,我爸跟我哥在北国有一天不下跪的吗?从来都没站起来过,怎么整天收复中原,迎回二圣,怎么整天你们说这个,那你不觉得他们屈辱,我这苦心经营半壁河山,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下个跪,拜一下,意思一下,糊弄走金人不就完了,他一走咱关上门,照样称孤道寡,谁理他啊,这都不可以,高宗皇帝生气,非常生气,以后大臣不见了,再提这件事,对不起,没空接见,后来这大臣一看,皇上急了,这事怎么办?不好整了,这事怎么办?
后来有一个大臣就出主意了,说这样得了,皇上是绝对不能跪的,但是皇上不跪的话呢,这个金人不答应,干脆这样,金人不是把太上皇和显肃皇后的梓宫送回来了嘛,不是把棺材送回来了,证明什么呢?证明陛下热孝在身,这一送来看不起就得服孝啊,就得穿孝袍,皇上热孝在身的话,就不理朝政,他应该守孝,中国古代官员死了父母都得回家守孝三年,你何况皇上,原来太上皇、皇后在北国,咱不知道他是死是活,现在明确知道已经驾崩了,而且棺椁都送回来了,所以皇上守孝,皇上守孝的时候,就不理朝政,不理朝政就不见金使,不见金使当然就不能下跪,所以皇上不就不跪了嘛,皇上不跪那谁去跪下呢?让秦桧去,他不要脸让他去,这馊主意都是秦桧给出的,所以干脆让他去跪,论级嗢他是宰相,可以代替皇帝去跪,这件事一说出来,几方都皆大欢喜,皇上也愿意,秦桧也愿意,给谁跪不是跪,这么重要的外交使命交给我了,你想想,那这也得亏就是我,我这儿一拜,推金山倒玉柱,这国家就安定了,我也愿意,金使也挑不出理来,我们不是不跪你,我们皇上守孝呢,如果非逼着皇上去下跪,你也太灭绝人伦了吧,你也太没人性了吧,所以皇上可以不去跪了,让秦桧去跪,去接旨意,接完了之后,你要宴请金使啊,国事处理完毕了,该召开晚上的盛大晚宴啊,你得宴请金使,宴请金使又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了呢?
南宋朝廷,群臣和议,为了顾及国体,挽回面子,决定让宰相秦桧代替宋高宗跪接金国诏书,对此金国人也无疑义,但是当南宋朝廷宴请金国使臣的时候,金国人又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
金使要求南面而坐,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南面为君,北面称臣,所以金使要求南面而坐,大国之臣当下国之主,我是天朝来使,上邦来使,所以我得坐在正中间,南面而坐,那你宋朝的大臣也好,宰执也好,全得在底下北向冲着我,这样一来的话,宋朝大臣又不干了,凭什么你南面而坐啊,你又不是皇上,这事眼瞅就要谈崩,后来到这种情况下,就又有人出来跟宋高宗说,说看来陛下这事还得麻烦您一下,金国这个使臣太不像话了,这个金国的使臣也是汉人,他可能不是降金的宋人,应该是降金的辽人,他对这一套典章礼仪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他要求你必须这样,中原礼法,我很清楚,你必须得这么着,说您还得出来,让皇上出来,你出来之后,你跟金使进行一番交涉,你以天子之尊跟他交涉一番,最后交涉的结果,东西向面对而坐,这样就变成了双方平等的了,就相当于两国,你看两国谈判的时候,一定是东西向坐着,没有南北各坐着,南北有高下,东西可以讲是平等的,你可以东西向坐,东西向一坐,这个议和基本上就已经定来了,这个议和定下来之后,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宋高宗的绍兴八年,绍兴十一年,又跟金议了一次和,所以在宋朝的史书上,这叫绍兴第一次和议,绍兴十一年那一次叫绍兴第二次和议,所以这俩经常被人搞混,按照金国的年号,这个时候是金熙宗天眷年间,所以这次议和叫天眷议和,双方定下来了,我还给你地儿,还给你爸你妈的尸首,你要称臣,你要给我银子和绸子,这事就定来了,然后金使就回去复命,既然办完了嘛,就回去复命,金使这一回去复命,发现问题了,发现什么问题呢?
【宋金谈判结束,金国人是意满志得,赚足便宜,他们带着炫耀而又狂妄的心情,启程回金复命,但是当他们走到宋金边境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南宋这边正在秘密谋划着一件事情,这一下彻底激怒了金国使臣,那么金国使臣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金国使臣在回来的过程中,发现一点什么呢?你竟然在我刚刚退还的土地上挖战壕,修碉堡,布置守戌,这个金使一下就急了,你这么做是何居心啊?而且我们完颜昌大王,鲁王完颜昌,鲁国王不是说把地给了宋,宋必德我吗?我看不出来这样朝怎么德我来啊,我把土地给你了,你竟然在这儿驻军,要跟我为敌,你这是什么意思?所以当时金国这个使臣就责问宋朝,他说“天子列壤地益南国,南国当思图报大恩,今辄置守戌,自取嫌疑,若兴师问罪将何以为辞,江左且不保,况齐乎”——《金史·卷八十三》,我们天子把地儿还给你,你应该感谢我们天子,他说天子把土地给南国,南国当感谢大恩,我没说宋朝,你就是江南,你那么一个小政权,我把地儿给你,你就应该感谢我,你不但不感谢我,你现在竟然在这儿布置军队,擅自做守戌,自取嫌疑,本来我们朝廷内部包括我本人都不愿意把这地儿给你,你现在还自取嫌疑,布置军队,好,你布置军队的话,一旦我们大军发兵,你连长江、淮河都保不住,这新占的这地儿你能保得住吗?这个金使义正词严地责问宋使,宋使赶紧跟宋高宗汇报了,宋高宗一听,是,说得对,不能自取嫌疑,好,军队不要布置了,挖了战壕填上,修的碉堡拆了,不要自取嫌疑,不要让金使生疑,咱们只要把这个地儿收回来,东京汴染我也收回来了,故都我收回来了,祖宗的陵寝我也收回来了,虽然已经被刘豫刨了,但是我也收回来了,我可以告慰祖宗在天之灵,这事就可以了,咱不要再打仗,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宋朝就开始撤守戌,宋朝以为自己一撤守戌,这个事儿就完了,就完结了,但是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这次宋金议和,可以说这个协议,是双方双输的一个协议,是金也不高兴,是宋也不痛快,特别是在金和宋激怒了两个人,在金激怒了完颜兀术,在宋激怒了岳飞,这两个人可以讲都是两国最坚定的主战派,而且是天字第一号的人物,这两个人一被激怒,宋金的和议我看也就瓦解冰消,一场大战就在所难免了。
第二十一讲 战端再起
【公元1138年底,宋金议和,两国以黄河为界,南宋向金称臣,并且年年交纳岁贡,史称“天眷议和”。议和之后,金国将河南等地归还南宋,于是宋高宗赵构认为从此就可以安享太平。然而宋金两国交战多年,积怨甚深。此时在南宋和金国的朝野上下,都有人反对两国议和,那么一心想要收复失地的岳飞,能说服宋高宗赵构发兵进取中原吗?而一直反对宋金议和的金国大将完颜兀术又能善罢甘休吗?一年之后,“天眷议和” 墨迹未干,宋金两国烽烟再起,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两国重燃战火?】⑧⑧
宋金第一次议和,也就是按照金国的年号,就是“天眷议和”。在宋金两国朝廷内部,都有激烈地反对,最后,两国的皇帝拍板了,这个事成了。成了之后,反对的声浪并没有压下去,相反它等于这股潜流被压制了,早晚有一天,它要喷出来的。那么,谁先喷出来呢?咱们讲,两个人反对得最激烈。在金国是完颜兀术,在宋朝是岳飞。
这次议和完了之后,河南地要归还给宋朝,所以高宗皇帝派了七路使臣,带着人马去收复失地,而收复的这些土地里边,西京河南府一带要归岳飞所有。等于岳飞的防地就扩大了,辖区就扩大了。辖区扩大之后,按礼,岳飞要给皇帝上表谢恩。结果岳飞在上表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捭燕云,终欲复仇而保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什么意思呢?我虽然把西京府收回来了,我不满足,我绝对不满足,我要定谋于全胜,仅仅把河南陕西拿回来是不够的,我要收地于两河,我最起码要把黄河以北原来宋朝的土地要收回来,我要唾捭燕云,而且,我要复仇,我要保国,我要让金国人向我们磕头称臣。稽颡,颡,就是额头,稽颡以称藩,我要让他稽颡,就是磕头,称藩,让他称臣。给我这河南地挺好,没完。别以为拿这点蝇头小利就可以收买你岳爷爷。所以你给我这地,太好了,我以这个为基础,我要出兵两河、燕云,我打得你给我磕头称臣,打得你给我岁贡,这才算完。
皇上一看岳飞这个上疏,就急了,你这什么意思?你这不公然破坏和议吗?咱说好了,河南陕西地归还咱们,咱就不打仗了,这事就了了。你可到好,给我来这么一封上疏,就是说这事不算完,你给我这地儿不算完。皇上看着就很为难,岳飞怎么就这么不能仰体圣意?你怎么就不能明白我什么意思?看来岳飞对这个事是坚决持反对态度的。所以这事怎么办?皇上一想,岳飞的志向远大,你不能说他的志向不对,没法公开指责。皇上拿岳飞是一点辙儿都没有,所以皇上在心里面对岳飞的那种恨意,简直是,君臣已经到了马上就要决裂的地步。皇上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