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他人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把“希望”摆在他人面前,让他产生更多的期待。
在《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所谓心死,就是对某件事失去了希望。可想而知,一个对未来看不到希望的人,他的日子是如何的死气沉沉。
生活中,很多人屡次遇到一些挫折,就会心灰意冷,甚至觉得生活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失去了希望,有一种无助感。无助感是在我们认为不可控制的情景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要让这些人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只需要给他们一种东西,那就是“希望”。有了希望,才会有期待,有了期待,当然会以坚强的意志力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我们知道,医学上所使用的安慰剂实际上是那些既无药效,又无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外形与真药相像的药品(如蒸馏水、淀粉片或胶囊等)。这些药剂其实并无多大的治疗作用,但是却能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也就是所谓的希望!安慰剂也常被称为“希望丸”。服用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从而改善人的生理状态,达到所希望的药效,这种反应被称为安慰剂效应。
有一个实验,将病人分为AB两组,给A组病人注射治疗疾病的药物而给B组人注射生理盐水。但是给B组病人错误的信息:他们注射的也是同等的药物。最后生理盐水会在B组病人体内达到药物的作用。
原本对自己的病情失去希望的人,当得知有一种药剂能够使自己康复,首先从精神上就会改变状态。可以说,安慰剂的运用,也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吧!
我记得以前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某部队在野外训练。在崎岖的山路上,还有10公里的路程要走……战士们个个头上就像开了锅一样热气腾腾,口干舌燥,早就把水壶喝了个底儿朝天。大家强忍着干渴,眼中充满了焦急的神情。
这时,班长大声说:“别担心,我这儿还有水!”说着,他晃了晃水壶。
“还有水!”战士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有的战士舔着起皮的嘴唇,使劲咽着唾沫说:“班长,给我喝一口吧!”谁知,班长捂着水壶说:“现在还不能喝,要等到转过这个山脚,看见宿营地再喝。”
于是,大家埋头继续行军,但是心里却踏实了,因为他们知道,班长那里还有水!
队伍转过山脚,远处出现了几顶野营帐篷。这时,大家似乎忘记了班长的水,个个脚下加快了步伐。
“水!”走进宿营地,战士们一齐奔到饮水车跟前痛饮起来。这时,班长诡秘地笑了。只见他背对战士们,偷偷拧开壶盖……倒出来的却是沙子。
这个聪明的班长,以沙子代替水,让战士们坚持走到了营地。战士们之所以坚持是因为他们心里总想着,等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至少班长那里还有水能解救我。那壶沙子冒充的水就是他们的希望。历史上的“望梅止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角。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因此,要鼓励他人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把“希望”摆在他人面前,让他产生更多的期待。文档顶端
第7章 让他人主动帮忙的心理策略
人是感情的动物。你在感情的账户上储蓄,就会赢得对方的信任,那么当你遇到困难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就可以得到这种信任换来的鼎力相助。
给他先戴一顶高帽,他便会自己要求自己
给他人戴高帽,实际上也就是鼓励他人,暗示他们有某种能力(或是具备某种优秀品德),然后,他们便会按着这种能力(或品德)要求自己,最终他们的行为会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
每个人在内心都有一种“被承认”的欲望,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他人的肯定能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当一个人自认为这件事非他不能办成,那么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办,当他办成之后会有很高的成就感;反之,当他对自己不以为然的时候,他做事就会消极被动,即使成功了也没有多大的喜悦。
如果能够利用这种心理作用,就能够激发人们办事的热情。那么,具体如何去激发呢?当然是给对方积极的暗示,暗示某件事非他才能办好不可。
“别人我不知道,你,我是知道的。你一定有办法帮我搞定这件事。”即使是很难办成的事,因为你这句话,他也会努力去做,不让你失望。而且你的鼓励也能引发他的潜能。
有时候,别人会以忙为由拒绝了你,如果你说,“我当然知道你很忙,就是因为你很忙,我才放心让你帮忙。”对方可能会转变对你的态度。
小孙毕业两年了,在一个产品公司做销售员。有一次,他们参加公司组织的拓展训练。
那次训练中,有一项任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训师以组为单位,把参加训练的业务人员分为3组,给他们一项任务,让他们在上海某条繁华的街道上,以各种合理的方法,向路人“要钱”。3天的时间,看谁最终获得的钱最多,以此为标准评出最优秀的团队,以及最优秀的个人。这项任务主要训练了个人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的沟通能力等。
小孙虽然做了两年的销售,但是面子很薄,在大庭广众之下向他人“乞讨”,这还是第一次。所以,第一天,他几乎是无功而返。第二天他硬着头皮找路人,并向路人说明,自己在参加拓展训练,要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好心人配合自己,多少给他几块钱。结果,很多路人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有的说他骗钱,有的说他是神经病,只有少数路人相信他。ΨΨ
第二天行动结束,队员们盘算成果,他们组只有一百多元,而且小孙收获最少,而据说其他两组的收入都有几百块了。这时候,小孙的队员间已经出现了意见,收获多的抱怨收获少的人没尽力,收获少的人抱怨训练师出了个难题。
晚饭的时候,培训师与3组成员闲聊时,问小孙他们收获如何?小孙不好意思地说:“这个任务太‘怪异’了,很不好意思向路人要钱呢!所以现在结果很不理想。”培训师笑着对他说:“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前几项任务都能出色完成,我才不相信作为一个企业的销售骨干,这次这点小任务还能难倒你!”说完就走了。
第三天,小孙决定要力挽狂澜,他的结果一定要对得起“销售骨干”的称谓。于是,他改变了之前“行乞”的方法,决定“卖艺”。培训师不是说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吗?
他想,现在经常看到“卖艺”的人,都是在天桥或地下通道上边弹吉他边唱歌,自己不会弹吉他,但是会讲笑话。为了避免与客户聊天时冷场,他积累了很多的小幽默故事,这次也算是有用武之处。他举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讲笑话,送开心,每个故事3元钱起”。不一会儿工夫,他就被人围得水泄不通。显然,他的创新吸引了路人。
这一天,他一个人就挣了三百多元钱,可谓硕果累累。
给他人戴高帽,实际上也就是鼓励他人,暗示他们有某种能力(或是具备某种优秀品德),然后,他们便会按着这种能力(或品德)要求自己,最终他们的行为会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
告诉他,他不做是因为他不敢去做
人的心理有一种特性,往往越受压迫反抗心越强。如果你要他人办一件什么事,请求没有用的情况下,你可以反向地刺激他,将对方激怒。“你不去做,是因为你不敢去做吧?”“我想你可能也没什么办法。”你这样说,对方心里一定会想:“谁说我不敢?”“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办法?”“我偏要做给你看!”这样,你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人的心理有一种特性,往往越受压迫反抗心越强。如果你要他人办一件什么事,请求没有用的情况下,你可以反向地刺激他,将对方激怒。“你不去做,是因为你不敢去做吧?”“我想你可能也没什么办法。”你这样说,对方心里一定会想:“谁说我不敢?”“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办法?”“我偏要做给你看!”这样,你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就经常对猪八戒使用激将法,让他主动去降妖。激将法往往能在争强好胜、虚荣的人身上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比如,你去逛商店,售货员看你穿戴不怎么样,就蔑视地对你说:“这件衣服太贵,您恐怕买不起。”你可能会勃然大怒,人活着就为了一口气,一定不能让对方把你看扁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今天还真买了。”于是,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或是否需要,你一怒之下就将它买了下来。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她周围的人不受到她的算计就很不错了,怎么求她办事呢?如果懂得了她争强好胜的心理,也能控制她的行为。
老尼净虚在长安县善才庵出家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张大财主的女儿,金哥。金哥到庙里进香的时候,被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看中,要娶她,可是她已经被聘给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两家都要娶,金哥家左右为难。守备家不管青红皂白,上门来辱骂,张家被惹急了,想退还聘礼,所以派人上京城寻找门路,希望能找个中间人写一封信,解决这件事。只要能顺利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