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学英语》作者:郑赞容_第14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14/19页 下─页
,也让我感到相当的忧郁。要知道,媒体作为肩负全社会舆论导向重任的机构,大众对报纸的论调有着天生的盲从心理。
  然而就报道的内容来看,却给人以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感觉。“在如此困难的时刻,作为社会领导层的检察官们,却悠哉游哉地对此展开了讨论”,如此的笔调,仿佛是说所有的检察官都不务正业,纷纷投身于这场关于酒风的讨论中去。而事实上,这无非是一二位检察官闲级无聊随手记下的笑谈而已。
  ☆呵护子女的文化
  “看来对报纸的报导也应该注意辨别啊。如果说我的英语说的很好的话,是不是就能和西方人那样,科学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呢?”
  “可能会是那样。语言是哲学的载体,而哲学是思想的外壳。你知道吗?哲学,正是从割弃‘自我’的那一刻开始的。割弃自我,意味着克服自我,推而广之,亲情、民族情,亦能于任何时候全然放下,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常称之为‘懂事’了。”
  “为什么见不到一个真正‘懂事’人?从德国生活一段暑假后回来,我常常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在德国,高中毕业,就已算是跨入了成人的行列,为何在我国,人们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却是彼此独立增长的呢?过去的三年里,我苦苦思索着,观察着。一般来讲,人们会把这一切归咎于无视人格培养,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但从我所得出的结论来看,它有着更深层的根源,可以称之为‘呵护子女’的习惯。”
  “西方社会,新生的婴儿从被抱出产房回到家中的第一天起,就与自己的父母分房而睡。长大后,一旦高中毕业,便彻底脱离父母而独立了。有的人找到一份工作开始自力更生的生活,有的则靠打工挣够学费和生活费,进入大学深造。偶尔也有读大学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但私底下,他们从不以此为荣。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朋友,直到最后走投无路才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孩子,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万般无奈,他才对自己的父亲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无奈力不从心。’他父亲却说:‘在我看来,你还有所保留,因为,你还没开口要求得到我的帮助。‘同样的情况,如果是在我国,结果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解决‘呵护子女’的习惯,或许应该从父母方面着手。21世纪已经来临。但至今仍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直到子女成家为止,如果子女宣布独立,便以为在感情上受到了背叛而大吵大闹。当然,完全没有自立的想法、一辈子想依附于父母之下的子女也不在少数。但这其实还是父母能解决而未解决的事,如果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是啊!我的父母也是这样,他们总是想到我的宿舍来看看。有时候,我都觉得,他们对我缺乏最起码的信任。”
  为什么父母们一直不明白,他们永远都不能保证孩子们一辈子的幸福。看看那些为子女的婚事操碎心,或者想尽办法阻挠,甚至以断绝关系相威胁的父母,真觉得不可理解。这些父母们笃信尾随时尚潮流,福就会从天而降。如果对时兴的各种条件、佩带饰品、婚俗礼仪等有半点疏忽和闪失,“天下就不会太平”。他们可能看不到追求时尚大潮结婚且照样很不幸的破碎家庭。
  ☆我为什么说这些
  “我为什么说这些?嗯,是啊。看电影的时候,如果出现与我国实情不一致的场景,应该去想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哲学,从而努力让自己接受。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英语,也是培养对不同文明、不同哲学理解能力的绝好方法。有的人在看电影的时候,突然会这样咒骂:‘混账家伙,为什么要欺骗这样美丽善良的女孩……’”
  “尤其是女观众里常常有这样的人,一旦看到自己平日最喜欢的演员出演浪子角色,就觉得再也无法喜欢那个演员。这样的话,即使看了几十部电影,也无法体验影片中所包含的艺术和文化。虽说是融入主人公的感情中去了,但这还是无法克服自我的体现啊。”
  “说到感情融入,上次看录像的时候,我也有类似的感觉。男演员说话时没什么,但当女主人公说话的瞬间,‘啊!这不正是我想说的吗?’这样的想法突然从我的脑海中掠过。”
  ----------
  感情融入的阶段
  是的,感情融入。英语也好,德语也好,到达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相类似的情形。想象一下:
  现在眼前正端坐着一个美国人在与我交谈。他身着笔挺的西服。蓝色的眼睛深邃有神,是一个散发魅力的40岁左右的绅士。而我也和他一样,穿着考究。他说着一口流利而动听的美语,而我则以毫不逊色的英语娓娓道来。装饰典雅的办公室与透过大玻璃窗远远映入眼帘的金门大桥构成一幅搭配协调的优美景象。
  这样的场面似乎在哪儿见过很多?没错,这就是好莱坞影片中屡见不鲜的一景。旧金山常常被选为拍片地点。
  在第四阶段,录像看得越多,这样的感受也就越发真实。
  在我国酒店是商社职员会见外国客人的主要场所。那里的一切是如此地西化,以至于就算把酒吧、餐厅和会议室原封不动的搬到美国,也不会让人感到突兀。如果在这里与美国人交谈的场景,与西方电影中频频上演的那一幕完全一致,不,是感觉上基本一致的时候,英语才真正完成了它本土化的历程。
  “当你口中的英语连你自己也不觉得生涩的时候起,就会产生类似感情融入的变化,怎么样?你现在到达这一步了吗?”
  “还没有。尽管有时候,AFKN(专为驻韩美军播放的电视频道)和电影中的英语听起来就像是家乡话那样亲切,但自己说起来,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儿生硬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说的次数比较少,也可能是因为缺乏实际运用经验的缘故吧?”
  “没关系,只要以后再多看一两部电影,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的。不要忘记,对听写下来的台词,一定要以朗读剧本的口吻去读。”
  “啊!对了。我好像一直都疏忽了这一点。今后要采取随时变更角色的办法朗读。要像演独幕剧一样,您知道的吧,根据台词一个人分饰不同的角色……”
  “嗯,那样的话,就更有现场感了。不过既然要学好,我这儿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
  “那,您快告诉我吧,是什么?”
  “你不是有听写下来的剧本了吗?在你以剧中人的语气朗读一遍后,再重新看那部电影。那么,你立刻就能找出其中生涩或者不自然的地方。找出以后,你再试着演一次,如此三遍下来,影片中出现的英语就完完全全成为你的东西了。”
  “太好了。我试试看。一定很有意思。要是再有一个人就好了……我是说,能和我演对手戏的人……”
  “我来帮你怎么样?不过有个条件,除了语言,还得配上具体动作噢!”
  “很遗憾哪,博士。可这里面连接吻镜头都没有啊。呵呵呵,看来您以前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哪里,没有的事。只不过是刚才听你那么说才临时想起来的。以前我也曾演过好些话剧,可比起我所饰演的角色来,我似乎更熟悉别人的台词。或许是因为我总爱琢磨,这部分要是由我演的话,该如此这般的演;抑或是因为别人的演技比我更出色,所以他们的台词也就被我牢牢记住了。所以演出结束好几个月了我还依然记得很多台词。我是说,要应用这些方法。你不觉得这样会非常有趣吗?”
  “我非常赞成,不过像博士您这样忙的人能有时间吗?不出差到国外吗?”
  ☆美国男人每2分钟就会想到的
  “啊呀!对啊,那是个问题。有没有英语非常好的邻居小伙子,又能学到英语又能寻觅爱情,一箭双雕,不是很好吗?”☆本☆作☆品☆由☆☆網☆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我有把握来个一箭双雕,不过我怕那个小伙子比起英语,对我更感兴趣,这样岂敢聘请他?”
  “那和我没什么两样啊。其实就是因为配合具体动作,我才愿意帮你的呀。哈哈哈……”
  “没想到你果真像传闻的那样色啊!男人们真的都是这样子吗?我是说色狼的本性!”
  “那当然。孩子也好,大人也好,男人对女人的身体都有种自然的渴望。只不过因教养程度的差别而各自的含蓄程度不同而已,其实内心都是一样的。在办公室里,有女职员走过身旁还视若无睹的男人哪里会有啊!”
  “是吗,不会吧?即使在那种时候,男人还在想那种事?不可能吧……”
  “美国的一位性心理学家曾经作过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怎样你知道吗?美国男性职员中有近80%的人平均每过2分钟就会联想到性。以此推算的话,眼前没有女人时还能平静,不过一旦有女人站在面前,可能每过几秒钟,都会让男人联想到性。”
  “男人们简直是不可理喻。这和动物有什么两样?”
  “动物?那正是关键所在啊,在原始时代,人类的存在与其他动物相比是如此弱小,要想保存种族,只有靠尽可能多的生育。因此男性原始人看到异性,就会主动上前求爱。原始女性也因为这个原因而乖乖地接纳了他们。这种本能自然而然传到现代男人的身上。岂不闻我国社会流传的这句话:‘男人对女人是来者不拒的。’这正是对种族保护本能的最直观的表述。”
  “‘种族保护本能’,这个词似乎在哪儿听说过?”
  “这恐怕是女权运动团体常常提及的字眼。在女权主义者的眼里,这些无非都是男人们为掩饰自己的本性而杜撰出来的借口而已。”
  “德国的情况如何呢?那儿的人也是这样的吗?”
  “我所接触的德国大学生都已经有相当多的性经验,但绝大部分人还是不愿过多的谈及‘性’这个问题。当然,一般的上班族和我国的情况基本差不多。我倒是很想谈谈法国。巴黎女性对女权的概念有独特的见解。她们相信通过强调女性的魅力可以使女权得以扩大。在办公室她们以能吸引男人的目光而感到高兴,不然的话就觉得悲哀。曾经有一次,我和一位偶然结识的法国男子参加一个party,那家伙竟然很自然的把手放在坐在他身边的女士的大腿之上。要知道,这位女士既不是他的女朋友,也不是他的女的朋友,他们仅仅是普通的关系而已。”
  “这和我们真是太不一样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性开放’吧!”
  “也可以这么说吧,这种行为体现出了对‘性’自然真实的感觉,从不遮遮掩掩的态度。男女之间没有病态猥亵的目光,而是带着一点淘气、一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