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者:张培基_第64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64/95页 下─页
east of today’s Nanjing。
(12)“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中的“劳生”作“辛劳的生活”解;“草草”作“忧虑”解。
现全句译为Aren’t you weighed down with cares in this life of hard toil…,其中动词短语to weigh down作“使苦恼”解。
(13)“深居简出”可译为secluded,现译为unsophisticated,是按“不懂世故”之意作灵活处
理。
(14)“洞天幽境”中的“洞天”本指天上群仙居住之处,现按“超凡的住所”把全文译为heavenly
abode。
(15)“阁道”指古代皇家楼阁之间以木架空的通道,现以释义法把它译为the erstwhile
plank-paved path used exclusively by the imperial family for their vehicles to move smoothly。
第二次考试
何为
著名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合
唱训练班学生中间,有一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
唱、练耳和乐理等课目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和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
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间不少是有国际声誉的,
但是这样 的年青而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那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
员会里几位有名的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门外窗
外挤挤挨挨的都站满了人,甚至连不带任何表情(1)的教授们也不免暗暗递了个眼色。
按照规定,应试者还唱一支外国歌曲,她演唱了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2)中的咏叹
调“有一个良辰佳日” (3),以她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理解惊动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
闻名的苏林教授也不由颔首表示赞许,在她严峻的眼光下,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
默无一言地注视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一条贴身的咖啡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
株亭亭玉立的小树。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笑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微微困惑了。
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录取与否都取决于此。这时将决定一个人终生的事业。
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现在已是寥寥无几;而复试将是各方面更其严格的要求下
进行的,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
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全体对陈伊玲都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
一个人,那么这唯一的一个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谁知道事实却出乎意料之外。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
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
身体不适,影响声音?人们甚至怀疑到她的生活作风上是否有不够慎重的地方(4)!在
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举目望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自己脸上的
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可诉说的焦急,
可是就整个看来,她通体是明朗的,坦率的,可以使人信任的;仅仅只因为一点意外
的事故使她遭受挫折,而这正是人们感到不解之处。她抱歉地大家笑笑,于是飘然走
了。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从来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
首先要做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歌唱家又何尝能例外!可是
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歌唱家!他生气地侧过头
去望向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今年最严重的台风的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
地,整排竹篱委身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景象。
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从两次考试可以看出陈伊玲的声音极
不稳固,不扎实(5),很难造就;另一种认为给她机会,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
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为什么造成她先后两次声音悬殊的根本原因,如果问题
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尽管声音的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这是一切条件中
的首要条件!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苏林教授从秘书那里取去了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
笔划了一条粗线。表格上的那张报名照片是一张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
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都好像是在提醒那位有名的声乐专
家,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
这个姑娘的某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所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
这个人终其一生就和音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而作为一个以培养学
生为责任的音乐教授,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容易找到了
在杨树浦(6)的那条僻静的马路,进了弄堂,蓦地不由吃了一惊。
那弄堂里有些墙垣都已倾塌,烧焦的栋梁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
或露出枯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
过火灾。就在这灾区的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张罗。
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屋的楼窗上,有一个孩子有事
没事地(7)张口叫着:
“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
的样子。苏林教授不禁为之微笑,他猜对了,那孩子敢情就是陈伊玲的弟弟,正在若
有其事地学着他姊姊练声的姿势呢。 ..網.
从孩子口里知道:他的姊姊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上海后被分配到
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他是个青年团员,——一个积极而热心的人,不管厂里也好,
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还是在二三天前,这里附近因为台风而造成电线
走火,好多人家流离失所,陈伊玲就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有睡,终于影响了嗓
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去复试的日子,她说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这就是全部经过。
“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不。只要告诉你姊姊:她的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她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
秀的歌唱家,不是吗?我几乎犯了一个错误!”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是的,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
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他发现的这个音乐学生和她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The Second Test
He Wei
Professor Su Lin, a well-known expert on vocal music, found something very
puzzling. Twenty-year-old girl Chen Yiling from Chorus Training Class of more than 200
students had come out exceedingly well in the preliminary test, scoring high marks in
vocal music, sightsinging ear training and music theory. Her beautiful tone color and broad
range, in particular, won high praise. But, to the great disappointment of everybody, she
failed the second test. The professor, who ha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many of
them now of international fame, had never seen a young girl with a brilliant talent. And the
above strange happening was something he had never known before.
The preliminary test took place in a specious hall of antique style. Chen Yiling stood
calmly before the eminent vocal music experts on the Test Committee. When she finished
singing Xian Xinghai’s famous When February Comes, throngs of listeners could be seen
standing entranced outside the doors and windows, and even the professors, who usually
wore an air of casual indifference, could not help exchanging knowing looks at one another.
At it was required of each candidate to sing a foreign song as well, Chen sang the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