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上浮着一层薄土,端在手上不愿递过去。
毓疏道:“不妨事,想来我那六皇弟在塞上行军时,碗里的沙土不会少过这个。”
随侍不得已吹凉了粥送到毓疏手上。毓疏端起碗抿了一口,面色骤沉,问道:“太仓新开,米量充足,为何将粥熬得如此稀薄?”
金吾令张悯慈此时已至,闻言向毓疏道:“回禀殿下,水米配比全按户部喻大人的吩咐,微臣不敢有半分差池。”
初握大权即有侵吞之嫌,这喻青究竟是何样人品。毓疏心中疑惑,向张悯慈道:“将喻青找来,我来问他。”
一忽儿喻青赶至,白净的面庞已被烈日晒得通红,脸上热汗混着尘泥道道纵横。毓疏见他这样,皱眉问道:“做什么去了?”
喻青抬手拿袖口擦脸,“方才后面的饥民等得不耐,生了些小乱,微臣过去安抚,已然平息了。”
“今日熬的粥你亲口尝过?”
喻青点头。
“一日两次仅吃这样的稀粥,换做你是饥民,你做何想?”
喻青一时有些呆住。旁边张悯慈道:“回禀殿下,喻大人今日也只在粥棚中喝过那一口粥。”
毓疏略觉尴尬。喻青忙道:“殿下,将粥熬成这样,并非无理。一来……许殿下不知,久饿之人不可骤然饱食,否则害命。二来,昨日农大人一句‘赤贫食粥小户买米’提点了微臣,微臣觉得,若粥饭过浓,食粥可饱,那些有能力自谋餐饭的小户人家亦会来此就食,真正支给赤贫百姓的米粮便会减少,若商米未至仓米已罄,恐无米为继。……大灾之下能省则省,以此稀粥为饥民续命,保其不死,来日灾情得解,以稀粥活命者必较浓粥为多。”
毓疏自幼养尊处优,这些道理听来有理,但一时并未全懂,复又问道:“你怎知道稀至何种程度可保不死?”
喻青思揣片刻,道:“所谓久病成医,微臣也是饿过之人,一日几餐、如何分配,曾是微臣数年之中第一大事。如今微臣以己度人,又将米量微增,定下此粥。微臣打算先施几日,待效果得显,再做调整。就好比……”喻青抬头看向毓疏,“微臣听医家讲,顽疾需用猛药,但若只为延命,需用温方,且视病情起伏随时调整……微臣以为或可借鉴。”
温方延命。毓疏思及陌楚荻,如何不懂,心中顷刻酸苦不已,嘴上却道:“讲解得很好,我已懂了。如此甚为妥当,依此办理吧。”
喻青点头笑起。毓疏将手中的凉粥递到嘴边正待再喝,被随侍拦下,道:“殿下,日已过午,殿下回城用膳吧。”
毓疏道:“此粥算做一餐。民生疾苦我不懂得,必得尝尝。”
喻青落了笑,淡淡看他。
回京已有半月,除了工部衙门中南方抗旱的一些条陈外,诸事平顺,唯有弄碧至今下落不明,令方杜若隐隐不安。
这一日公务结毕,方杜若出了工部大门正待上轿返家,见越临川自大理寺方向慢慢晃了过来,脸上挂着笑,道:“方大人,工部的班点儿果然严谨,下官候你多时了。”
经苏瑾谦一案,方杜若与越临川多有罅隙,如今见他带笑而来,不快之余心头微紧。
“越大人寻在下何事?”
“大理寺衙门中现下有个人,方大人或许认得。横竖不远,大人随我过去见见可好?”
方杜若一怔,弄碧二字浮上心头,却又觉得事无这般巧法,口中只道:“今日天晚,在下要回府用餐,越大人衙门中有事,明日向工部寻我便是。”
越临川笑,“事关生杀,下官不敢怠慢,方大人素有菩萨之名,就不怕如此拖延误人性命?”
方杜若沉吟一瞬,低声吩咐身后家人道:“你们暂且回府,全当轿中有人。此事切勿使六殿下知晓。”
家人点头离去。越临川侧身让路,伸手请方杜若先行。
到得大理寺内堂,方杜若在堂侧坐下,有小厮恭敬上茶。越临川在他下首坐定,吩咐道:“人带上来。”
一忽儿镣铐声响,狱吏押上一名囚服女子,长发散乱容色憔悴。方杜若仔细去看,当真是弄碧!
方杜若惊得几乎稳不住身形,然而只是紧攥茶盏,没有其余动作。
越临川并未看向方杜若,见狱吏踢弄碧跪下,向她道:“你是何人,讲给这位方大人知道。”
“……妾身弄碧,为前雍州牧卢衡妾室。”
“你抬头看看,这位方大人你可认得?”
弄碧缓缓抬起头来,看向方杜若一瞬,低头道:“妾身不认得这位大人。”
“‘方杜若’的名字也从未听过?”
弄碧摇头。
“你昔年在长安绛仙阁为歌伎,你那亡夫卢衡曾于阁中摆酒款待这位方大人,绛仙阁诸人说你数次陪座,你如今却不认得了?”
“弄碧一介歌女,不过逢场卖笑,陪座之事一日几桌,自然不能将全体宾客个个认得。”
“不愧为常年卖笑之人,话说的滴水不漏。”越临川笑了笑,“那本官问你,你全家上下俱已在长安问斩,为何独你逃出?”
“妾身当日趁看守不备,孤身逃出,为恐人多口杂,并未……知会家中他人。”
“让你挺着将近七个月的身孕从卢府一路逃出,莫非六殿下手下的兵丁那日全瞎了眼么?”越临川笑着勾了勾手指,有狱吏将夹棍搬入堂中,越临川道:“不动些真功夫,你也不会说实话。”
方杜若起身拦在弄碧面前,“堂堂大理寺司法衙门,竟要当堂屈打成招么!”
“方大人,”越临川亦起身,立在方杜若对面笑着盯住他的眼睛,“您是朝廷命官,言辞之间应多加注意,切莫落得诬蔑同僚之嫌。所谓‘屈打成招’,是指人本无罪,以严刑逼之,强其认罪画押,如今这女子逃狱之罪已然定实,下官不过用些手段促她说出如何逃法,焉能算做‘屈打成招’?何况大人扪心想想,这女子方才说的可是实情?若连大人都不相信,她如今咬死嘴唇不讲真话,碰又不能碰,打也不能打,大人叫下官如何审案呢?”
“当日是在下私自放她出府,大人不必审她,审我便是。”
越临川扬声笑起,拊掌道:“方大人果真慈悲心肠,认的比下官想的还快呢——”说着行至主座案前坐下,“既然如此,还请大人将当日实情详细告知,若赶得上,下官明日早朝便要递折子了。”
♂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方杜若回身望向弄碧,道:“卢娘子,委屈你了。”
弄碧垂头跪在地上,轻轻摇头。
接连施粥数日,饥情得缓。农乡惟开州库向蜀州全境富户高价购米,一时米车连绵于道。毓疏得知已有邻州商贾运米入境,决断之下,命将官购再延几日,待米源充足之时渐渐停止。锦官城内已恢复了几许日常秩序,街道污物俱已清理干净,大灾前期惨死的饥民尸骨也被分处掩埋。这日毓疏向一处饥民墓场祭拜完毕,骑马回城时恰逢晚粥开施,本想静静路过粥场,不知哪个百姓最先认出了他衣上龙纹,高呼一句:“是皇子钦差啊!三殿下来了!”
排队受粥的百姓霎时全体望来,毓疏向人群点了点头,却见百姓顷刻之间忽忽啦啦全跪下去,谢恩问礼之声四面乍起。
毓疏虽为天家皇子,但只随皇帝太子受过百官朝拜,从未见过此等局面,一时有些无措,凝神片刻,扬声道:“天降重灾为家国不幸,皇上以万民为念,寝食难安,特命毓疏前来赈抚。如今蜀州上下官民同心共度此劫,情可感天,灾情不日必解。毓疏请列位放心,有我毓疏一餐,必有蜀州百姓一餐,毓疏在此,定不叫蜀州红土再添新坟。”
叩谢之声轰然响起,毓疏望着马下跪拜不息骨瘦如柴的饥民,暗暗攥紧缰绳。
那一声声“救苦救难贤德三殿下”,鞭子一样抽在心上。
粗略用过晚饭,暮色已深,毓疏看过常务条陈,嫌房中气闷,带了两个随侍向城中街道缓步而行。路过一处巷口时,忽闻暗处幼童啼哭,声调凄惨。毓疏命随侍过去查看,一忽儿带过一个四五岁的男孩,随侍举灯去照,毓疏见那孩子满身脏污,瘦得皮包骨头,心生恻隐之心,蹲下抚着他的肩膀问他:“你叫什么?爹娘呢?”
许是那孩子年幼,听不懂官话,只是不停边哭边咳,始终不曾回话。
那些细弱的咳嗽一声一声敲在毓疏心上,他伸手将孩子抱起,身旁的随侍微露嫌恶之色,伸手想替他接过,却被毓疏挡开。一路抱回府衙,毓疏命下人盛了碗温粥上来,将孩子抱在膝上,粥碗递到他嘴边。孩子张嘴便咬,大口猛灌,呛得剧烈咳嗽,毓疏将粥碗撤开,轻拍孩子的背,孩子见食物撤走,哭得更加厉害,毓疏一手捏住孩子的下巴一手端碗,喂他一口,便将他的头向后扳开,待他咽下,再喂一口。那些随侍从未见人这般仔细妥帖地喂过孩子,更不要说那堂堂天家三皇子,一时立在堂下只是看呆。毓疏喂了小半碗,想起喻青说过久饥之人不可饱食,命人将粥撤去。孩子仍哭着要食,毓疏低声去哄,也不管他是否听得懂,声声道:“好了好了,呆会儿再给。”那孩子许是听他声音慈善,闹了一刻,渐渐平顺下来。
堂中诸人见那小小的孩子一双脏手紧紧抓着毓疏天青绸的常服袖子,各自有些复杂心绪。毓疏回神抬头,见堂中寂静,一时有些疑惑,然而只是开口问道:“喻青呢?”
喻青已从外面回来半刻,方才站在门边同众人一样看着孩子闹腾毓疏劝哄,此时上前道:“微臣在。”
“我看着孩子许是家人尽死,他年纪小,看不懂告示,也不知道排队领粥。似这样的孩子必定还有,若无人看顾终会饿死,你安排些人手向城中与州内各县搜寻搜寻,将这些年幼失怙的孩子集中起来给粥养育。”毓疏说着低眉片刻,“还有子女早丧的老者,许因老病无法自去领粥,似这样的也集中供养,将粥饭递到手上。”
喻青低头领命,鼻间有些酸涩,道:“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