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作者:张洪涛_第8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8/155页 下─页
无奈,只好电告东京外务省,
  急搬救兵,请政府出面干涉。币原看罢电报,一阵愤怒:又是这
  帮军人。
  务实派外交家币原,自辅助若规、再任外相后,还是坚持他
  不懈追求的币原外交,力争努力协调好日本与各国的关系。但军
  人们的擅自行动却常使他在外交上陷入窘境,这不但严重影响了
  外务官员的谈判效果,还大大影响了他作为外交家的声誉。所以
  从骨子里,他恨透了那些擅自行动,甚至根本不跟外务省打招呼
  的军人们。今天的事件又是如此,以致他还不如那些早起的街头
  市民先知道事变的发生。怀着这股怒气,他来到了会场。
  南次郎坐在台下,望着台上时而激动、时而深沉,抑扬顿挫
  地发言的外相币原,心里感慨道:这家伙可真会表演。但越听,南
  次郎越坐不住了,他感到芒刺在背,一阵阵热汗顺着脊背在向下
  流。一时间,他感到了人们投向他的目光。心里止不住骂道:关东
  军是怎么搞的。诸多大事都不报告,想瞒着我。可现在却让外务
  省这些白脸文官掌握得清清楚楚,真是一群混蛋。
  币原这时讲话的口气越发强硬,矛头所指也越加明显。不仅
  痛斥了关东军狂妄专断、目无内阁的侵权行为,也指责了军部的
  软弱无力、间接纵容。最后以5点归纳说明结束了发言:“1抚顺



---------------
关东军不把日外务官员放眼里(2)
---------------


  中队长川上精一大尉早有关东军‘九·一八’发难之秘密报告;2
  中国军队并未抵抗;3花谷正出刀威胁领事,不愿停战;4林总
  领事要求关东军停火无效;5满铁领事木村锐市等4人报告:完
  全是关东军积极策划了这次事件。这种未经内阁许可的擅自妄动
  如不惩戒,势必恶化日中关系,降低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威望,亦
  有损皇军威名。”
  一语即毕,四座哗然。内阁要员,尤其是保守派对关东军如
  此胆大妄为深感震惊,进而大加指责、诋毁。更有人指桑骂愧,矛
  头直指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会场一时陷入一片激昂声中。
  南次郎和金谷范三眼见气氛急转之下,却有苦难言,处境十
  分尴尬。看着激愤的众人,南次郎沮丧万分、气数泄尽,实在鼓
  不起勇气再提驻朝鲜军过境支援的事了。
  在军方失去信任的情况下,内阁很快定下了“不扩大事态”的
  处理方针:1事变不得扩大;2禁止拓务省关东厅及满铁公司参
  与事变;3由奉总领事馆就近监视关东军行动;4分遣辽阳多门
  师团、无野旅团及守备队岛本大队长,各将所属队伍集中到奉天
  附近;5长春旅团担任警戒,以自卫为限度。
  然而,就在紧急内阁会议进行的同时,参谋次长二宫、军务局
  长小矶和教育总监荒木私下进行了会商,一致同意以此次事件为
  契机,求得满蒙问题的解决。
  下午2时,在陆相、参谋总长、教育总监三长会上,只有陆
  相南次郎勉强同意了政府“努力不使时局较现状扩大”的方针,而
  参谋总长和教育总监未置可否。
  回到参谋本部后,金谷范三立即召集了部长会议,各部长均
  对内阁决议提出异议。最后,作战课呈上欲发给关东军司令官本
  庄繁的电报,两条内容是:“一、相信9月18日夜以后,关东军
  司令官之决心及处理深合时宜,深信此乃提高帝国军队威信之举。
  二、根据事件发生后中国方面之态度等情况,阁议决定事件之处
  理不宜逾越必要之限度。为此,今后军之行动应本此主旨妥善处
  理。”
  从电文中不难看出参谋本部对关东军的一副全然肯定和赞
  赏,但单单不提具体“不扩大”的措施。只是闪烁其辞地托出了
  内阁的决议,以“必要”的限度来决定今后的行动。“必要”,何
  为必要?一百人可以做出一百个解释,这恐怕在世界上任何本国
  的军语里也难以查到。这无疑放了关东军一码。难怪关东军在接
  到这则电文时大喜过望,深感振奋。它不仅肯定了关东军过去的
  行动,也为今后不断扩大事态找到了强硬的借口。极端的纵容,甚
  至可以说是鼓动,这就是军部对内阁“不扩大”方针的具体贯
  彻。
  金谷范三阅华,飞舞着笔,愉快地签上了名,对作战课长笑
  着说道:“你们这些鬼头,直钻到我心里去了。”
  60年后的今天,许多研究中日战史的专家,都对日军两个参
  谋就能擅自发动一场导致日后两国全面战争的事变感到惊讶、不
  解。甚至有些人认为,这是日军层层分担责任的一种策略,目的
  是掩饰最高当局挑起战争的罪责。细细琢磨,此话不无道理。板
  垣、石莞先斩后奏,替本庄繁开脱了挑起战端之责;而本庄在支
  持了板垣、石原的行动后,再上奏军部,又替军部分担了责任;而
  军部在造成既成事实后上奏内阁直至天皇,又使人觉得天皇和内
  阁是无辜的。这样一环环追下去,所有责任便都落在了板垣和石
  原两人身上。而内阁和军部定下的“不使事态扩大”的方针,尽
  管对制止那场事变没起到任何作用,却成了战后日本人替内阁、军
  部开脱战争罪责的主要依据。其实细想一下,这种观点也很难自
  圆其说的。内阁以及军部在制定出“不扩大”的措施。对挑起事
  变的板垣、石原,甚至本庄繁为什么没有惩处,反而在日后连连
  提升?为什么事后对既成事实总是加以承认,而不愿恢复原态势?
  起码可以说,当时的日本内阁和军部对事变扩大后的形势是满心
  欢喜、企盼不已的。须知,实现满蒙战略是当时绝大多数日本政
  客、军阀所追求的。无怪乎连有的日本学者都说,“九·一八”事
  变,日本的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如果当初日
  本内阁对军部能以有效的措施多加约束;军部在接到本庄繁的通
  报后,能雷厉风行地加以制止,迅速恢复态势;本庄繁接到板垣
  和石原的请求后能即刻加以阻止,谋求和平解决,那么那场引发
  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导火索是完全能够泯灭在萌牙状态的。但历史
  是不需要如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动一场事变,进而引发一扬



---------------
关东军不把日外务官员放眼里(3)
---------------


  战争。所以在把自己赌注输个精光之前他们是决不会罢手的。



---------------
东北军率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1)
---------------
%本%作%品%由%%網%友%整%理%上%傳%

  东北军率先打响抗日第一枪的,竟是“胡子”出身的马占山。
  蒋介石一道“铣电”,捆住了张学良和20余万东北军将士的
  手脚,决定了白山黑水悲惨的命运。9月19日,事变爆发仅一天,
  沈阳、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辽、吉两省20多座城市
  便陷落敌手,不出一周,辽宁、吉林两省便被日军的太阳旗融
  化。
  蒋介石被惊呆了。他想不到日本人的胃口如此之大,更想不
  到日本人干得如此无所顾忌,如此野心毕露。事变之初他对内对
  外一概宣称九·一八事变不过是地方事件,可日本人用大炮、刺
  刀回击了他自欺欺人的假话。
  日本人也被惊呆了。区区一两万人一天之间便掠地千里,击
  溃(如果还有抵抗的话)中国10多万东北军。但面对一眼望不到
  尽头的肥田沃地和无尽的各种天然财物,少得可怜的日本兵竟手
  足无措,犹如盗贼面对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一般,一时竟无从下
  手。
  关东军兵不血刃拿下吉林后,对下一步究竟如何行动产生了
  不少争议。司令官本庄繁中将比较谨慎,见部队已撒得不见踪影,
  深恐兵力不足发生意外。获得非凡的战绩时,先保住成果是他处
  事的一般原则。当下便电示各路日军,先稳定扩张成果,休整十
  天半月。黑河、龙江等刀板上的肉谅它也飞不了,暂缓攻击。
  北满在惶惑、惊恐中迎来了1931年秋天。虽然战火暂时还未
  烧到这片远离关内的黑土地上,但战争的气氛几乎笼罩在北满每
  个人的心头。
  本庄繁也算是个“中国通”,看来他并不愿到处刀兵相加,他
  更愿对私心较重的东北军各级官佐施以软硬兼施的伎俩。付出不
  多的金钱和日本人自己加封的权势,如能拉拢过来一些中国当地
  军政要员,不仅省去了刀兵相见所付出的更大代价,而且能对外
  造成东北满人对日本帝国“众望所归”的平和景象,这对尚未对
  中国宣战的日本来说自然大有益处。再说即使征服了东北,日本
  人眼下仍只能靠扶持傀儡来支撑,“以华治华”是天皇和日本内阁
  对关东军一再重申的指示。
  此外,狡猾的本在司令官还在顾虑另一个巨人。北满地处边
  睡,与苏联仅一江之隔。自1905年日俄大战后,苏、日两国间便
  埋下了战争的种子。当时虽然日本胜了,但美、英幕后的相助影
  响极大,而且日本胜得很是惊险。连日本天皇对再战苏联能否取
  胜也没把握,因而对苏联一直是敬畏、仇视、暗中备战,指望在
  将来全部完成军事整备后再战而胜之。在对苏战备没有准备好之
  前,东京的一致态度是先不要招惹苏联这头巨熊。本庄繁既知道
  斯大林不好欺负,更知道东京的态度,所以在黑龙江问题上他没
  像辽、吉两省一样直接出兵,而是采取军事压力与金钱、权势诱
  降的方针。不到万不得已时,关东军不直接出兵。打定主意,本
  在繁撒出关东军特务机关和日本外务省驻东北各地领事人员,加
  紧了对散驻各地的中国军政官员的诱降活动。
  9月底,辽洮镇守使张海鹏叛变投日。满脸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