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_第50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50/71页 下─页
就是这样一个"以德报怨"的东西。所以,孔子要称赞坤为"德合无疆"。
坤的厚德载物,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坤的阴柔、疏缓、松活之性。而现在的问题,除了这个植被以外,城市建设,交通建设以及其他配套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一建设,大片大片的土地还有坤性吗?水泥钢筋一铸造,一粉刷,土地就像铜墙铁壁似的,哪还有半点坤性。没有了上述的这个坤性,它怎么藏纳?怎么克水?所以,雨水一下到地面,它就流掉了。这个就是水的流失。雨水下下来,藏纳在土里,这个有大用场。木靠什么生养?植物靠什么生养?就要靠这个水来生养。
另外一方面,现在种地使用的肥料大都是化肥。使用化肥的结果会怎么样?这几年,这几十年是可以的,庄稼也可以长得很好,而且比用农家肥的产量还高。可是过几十年会怎么样呢?土地板结了。土的性用大大地改变了。土是有机的呀,你长期使用无机的东西,那有机的肯定就慢慢地转为无机。坤土的性用是有机的,你现在把它无机化了,坤土的性用就慢慢地丧失了。坤土就没办法下载,没办法收藏。以前一场雨下来,土都把水吸收掉了,可现在土的吸水功能要差得多。水吸收到土里,这个太重要了,这比流到河里面的意义大得多。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龙脉吗?龙脉与生态的关系太重大了。而土所吸收的雨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用以涵养这个龙脉。龙脉涵养起来,生气自然就旺盛,就自然会有这一片片青山绿树的大好山河。
现在有种种因素影响坤土的柔和之性,而这个柔和之性受到影响之后,又会环环相因地影响水、影响木,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上述这些影响是从自然方面讲,而人天相应,人天相感。这样一个自然方面的作用也会影响到人。坤土受到影响后,与它对应的人类是什么呢?乾男、坤女,就是女性这一族。大家看到女性现在的许多变化,就与这个相关。
坤性含藏,你看过去女性的衣着,就知道何谓含藏。长衣要拖地,三寸金莲是不让你瞧见的。就是笑都不要露齿,笑也要守住这个含藏之性。更甭论其他了。可现在的女性呢?大家可以作个调查,这个调查不用花钱,出门往马路边一站就行了。坤性不藏了。你看看路过你眼前的男女,分别计算一下各自暴露在衣着以外的表面积。这一计算你就清楚了。女性还含藏吗?不含藏了。男的反而长袖长裤,女的反而短袖短裙,甚至还穿背心,反正能露的都要露出来,不能露的,也要让你依稀可见。虽然这与时代相关,与潮流相关,但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坤土之性的改变,植被的改变,未必不是一个大的因素。
在比较远古的时候,我们的先民是分部落居住。部落在某一地方居住到一定的时候,她要迁徙。她不是永远地在这个地方住下去。为什么呢?可持续发展啊!一个土地耕种使用到一定的时候,坤柔之性就慢慢地失去,你要让它休息,让它恢复,所以,就要迁徙。可现在呢?没有这一条了。因此,人类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影响自然的诸多因素,而自然又会最终回报给人类。
前面我们谈到人的衣着与性情也要受自然的潜移默化,那么,生理方面呢?就更不用说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多,这样一个常见疾病的发生,与上述的环境改变有没有关系呢?当然会有关系。胃在五行属土,而且是阳土。也就是比较表层一些的土。前面我们提到表层土的疏松、柔和之性对于土的功能至关重要。既然胃为阳土,那么,胃体表面的黏膜、腺体也应该具有这样一个坤柔之性。可现在有太多的因素影响这个坤柔,而且基本建设的不断扩大,又使坤土的有效面积不断"萎缩"。天人相应了。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样一些自然的变化影响到人体,怎么不会得萎缩性胃炎呢?人与自然同气相连,城门失火,怎的不会殃及池鱼。
作为一个中医,特别是21世纪的中医,我想这个作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看人的生理疾病方面。我们的眼界完全可以放宽一些,你有这样一套理论,你用它来看这个地球,看这个宇宙,很多问题是非常清楚的。你用这样的理念来认识环境,治理环境,这个是治本。治理环境就是治本。现在也提倡治理环境,列出了许许多多的措施。可这些都是治标,治皮毛,不是根本的方法。一个美国,你连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都不肯削减下来,你谈什么保护环境呢?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这样一个战略的实施,不反过来请教传统,不用传统的理念来监督,我想这个措施不过提提而已,最终落不到实处。所以,作为中医,你的手完全可以伸长一些,你凭什么不可以对现代指指点点呢?
这是我们从水土合德联想到水土流失所作的一点发挥。
2.太阴经义
太阴的经义比较容易解决。太阴有足太阴与手太阴,可是太阴篇很明确地是谈足太阴,而手太阴的问题则主要包涵在前面的太阳和阳明篇里。
足太阴起于足大趾末端的隐白穴,然后由足腿的内侧上行入腹,属脾络胃,经横膈上行,连系舌根,散于舌下。脾为什么开窍于口呢?看来与经络的联系不无关联。这是足太阴脾经的空间分布。
在时间上,足太阴于巳初起行于隐白、巳末止于腋下大包。并于大包交接手少阴心,于午初起腋下手少阴极泉穴。巳时之前为辰时,辰时系足阳明胃经流注,言太阴当不忘阳明,以二者为表里也。阳明于辰初起目下承泣穴,至辰末止足次趾厉兑穴,厉兑与隐白相近,遂于此处例行交接。
足阳明起于承泣后,它往下走,止于厉兑。足太阴起于隐白后,它往上走,止于大包(分支上止舌本)。阳经往下走,阴经朝上走,阳下阴上,这便交通了。这是什么格局呢?显然这又是一个泰的格局。从经络的走向,从经络的布局、从经络的交接,我们感到有太多有意思而且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从这里一门深入,又是一个宏大的法门。这里不能一一展开阐述,只好忍痛打住。
3.太阴藏义
前面我们讨论三阳,都讲什么?都讲府义。现在讨论三阴,就转到藏义了。这是一个区别,大家应该注意到这个区别。讲太阴的时候,我们作了比较广泛的联系。但,在讲藏义的时候,我们还是主要来谈脾。
(1)脾之造字
要研究脾中的道道,不妨还是先从文字起,看这个脾的造字。五藏的造字我们前面已经部分的讨论过,这是很有意思的。像肝的造字,肺的造字,肾的造字。你认真琢磨进去了,就能够感受到它理趣无穷。以脾的造字而言,左边的这部分与其他各藏(除心以外)都是共同的,都用月。讲月我们应该想到四六同居,月肉同旁。前面跟大家谈脉的时候,曾经指出《康熙字典》的一个错误,这个说法看来不完全,应该检讨。讨论"月"大家始终应该记住它的两重性。讲肉不全,讲月也不全,月肉相合方全。这才叫天人合一。月是讲天,肉是讲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讲天而不应人,月肉分离了,这个怎么叫"天人合一"。
五藏除心以外,左边的部首相同,这说明四藏有一个月肉的共同基础。而它们的区别,就要看右边的这部分。脾的右边为"卑",卑是什么呢?学过一些《易》的人可能会知道,《易?系辞》开首的一段话是什么?就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卑是什么?卑是坤,卑是地,卑是土。所以,脾的这样一个造字,便将它的属性,它的定位,很明确地表达出来。★★網★文★檔★下★載★與★在★線★閱★讀★
脾的定位在土,脾的性用在土。我们考查脾的整个功能,其实都可以落实在这个土上。我们说脾主生化,为后天之本。大家看一看,土是不是主生化的呀?坤卦讲"万物资生",你看苹果是土中长出的,龙眼、荔枝也是从土中长出的,小麦、水稻还是从土中长出的。你不是神仙,你还要食人间烟火,那就离不开这个土。所以,土为什么不主生化,为什么不是后天之本呢?另一方面,脾主统血,脾主运化水湿。血者水也,我们刚刚用大量的篇幅所讨论的水土关系,水土合德,不就正好揭示了脾土在这方面的功能吗?所以,一个造字已然将脾的定位和功能和盘托出。文以载道,良非虚语也。
(2)脾不主时
五藏的造字很值得大家认真推敲,特别是右边的这部分是个性化的部分。对于肝,我们如何从"干"中去探求?肾,我们如何从"?"中去探求?肺,我们如何从"?"中去探求?这些都留待大家自己去思考。
五藏中,肺主秋,依次的还有肾主冬、肝主春、心主夏。春夏秋冬这四时都被肝心肺肾占去了,脾显然已经没有位置。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在谈到脾土的时候说:"不得主时也。"不得主时,是说不得主于春夏秋冬这四正时。正位不让我居,总得给我一个偏位吧。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土不得独主于时,好像四时都没它的份,可是脾却能"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这里的"各十八日"是指哪十八日呢?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末的各十八日。四时末的十八日即为季月的十八日。因为每时的三月皆分孟、仲、季,如春三月即分孟春、仲春、季春,余者依此类推。
季月末的各十八日所处之位又称四隅,与上述心肝肺肾所处之四正位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四正为尊为贵,四隅为贱为卑。正隅一比较,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的这样一个时空特性又活脱脱地呈现在它的造字之中。
脾土不居正而居隅,脾土不位尊而位卑,可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称其为"五行之主"。何以为五行之主呢?因为金木水火不因土不能成,春夏秋冬不因土不能就。大家看脾所寄治各季月中的十八日,这十八日正是过渡到下一个时的关键时刻。比如由春能否正常过渡到夏,依次地能否正常过渡到秋、冬、春,就要看十八日的寄治情况。这个十八日寄治不好,那就没法施行四时之间的正常交替变换。所以,脾虽不独主于时,可是四时却离不了它。土虽不处四正,可四正都离不了它的参与。亢害承制,其要在土。如果四正离了土,不能正常转换,那会怎么样呢?就会形成亢害。如果四时老是停在夏这个位置,会怎么样呢?那夏气就要生亢,这一亢,害便随之而生。所以,它要承制。什么是承制呢?承就是承接,就是转换。夏秋一转换,一承接,炎热烦闷转为秋高气爽了,这个夏气之亢还存在吗?不存在了,得到制约了。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怎么制亢呢?关键还在于"承",这就要落实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