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作者:周云芳_第32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32/107页 下─页
襄阳方向退去。由于平日约束得法,尽管值此败军之际,部队伤亡甚大,萧衍却仍然全师而归。这次战役后,齐明帝以萧衍为辅国将军,代理雍州刺史。这是永泰三年(498年)七月的事。过了几天,齐明帝便死掉了。
  萧衍到任后,延揽人才,积极经营,实力迅速膨胀,从此就有了一块固定的根据地,为他几年后东下灭齐、建立梁朝奠定了基础。
  反对东昏侯
  齐明帝萧鸾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萧宝卷即位,这就是无能的东昏侯。萧宝卷即位后,以扬州刺史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为辅政大臣,时称“六贵”。萧宝卷又宠任左右嬖幸茹法珍、梅虫二、丰勇之等八人,号曰“八要”。他治国无术,却很残忍,做皇帝后杀掉了很多大臣,对于一些功臣也不知道爱护,妄加杀戮。他猜疑雍州(治今湖北襄樊)刺史萧衍对朝廷图谋不轨,遂派人前往行刺。不料,行刺者未照旨行事,反把此事告诉了萧衍。萧衍逐渐和他对立起来。
  500年11月,萧衍召集部将说,主上(指萧宝卷)昏瞆暴虐,罪恶超过商纣王,我决定和大家一起废除他,另立新帝,以兴旺国家。随即建立大本营,集结部众,拥兵万余人,战马千余匹,船舰3000多艘,积极准备推翻齐帝。萧宝卷得知萧衍举兵起事的消息,即派辅国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山阳率军3000人在上任途经江陵(今属湖北)时,会合西郎中长史萧颖胄袭击雍州,消灭萧衍。
  萧衍得到这个消息,对诸将说:“襄阳地处边陲,连年征战,人杰地灵。荆州人素来畏惧襄阳人。他们如果不随我起兵,我便率军前去征战,打败他们简直就像捡拾地芥那样容易,估计这种可能性不大。荆、雍二州唇齿相依,他们响应我的可能性极大。到那时,我和荆、襄二州之兵,顺江东下,势如破竹,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不能阻挡我,何况昏君当朝,将士离心!”他决定以计谋分化敌军阵营,逼反萧颖胄。
  首先,他派参军王天虎到江陵(今属湖北),向荆州各处散发传单,声言:“刘山阳此次西上,要一并剿灭荆、雍二州。”各处得到传单后,皆惶恐不安,人心大乱。
  不久,刘山阳来到巴陵(今湖南岳阳)。萧衍又命王天虎前往荆州,随身携带他写给萧颖胄及其弟萧颖达的两封书信。王天虎走后,萧衍对自己的舅舅张弘策说:“《孙子兵法》上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战为上,兵战次之。’我如今就是照此办事。前些日子,我派王天虎到荆州,很多人都接到了我的书信,信中所言甚详。现在我写给萧颖胄兄弟的两封信,信中却没有什么具体内容。信中只是说:‘以王天虎口信为准。’其实我什么也没对王天虎说,王天虎到荆州后当然什么也就说不出什么来。而王天虎又和萧颖胄的关系甚好。这样,荆州的人们必然怀疑萧颖胄和王天虎隐瞒了什么,因而人人生疑。刘山阳得知这个消息,也必然对萧颖胄有所怀疑。萧颖胄进退两难,必然中我的计谋。此计若成,便是以两封空函平定一个州啊!”张弘策连连点头称是,对萧衍的智谋深为佩服。
  果然不出萧衍所料,刘山阳进到江安(今湖北公安)后,听到了萧衍与萧颖胄合谋的传言后,心生疑窦,就不再前进了。萧颖胄闻讯大惧,不知如何是好,连忙召集众僚佐商议对策。
  西中郎城局参军席阐文说:“萧雍州(指萧衍)蓄养士马,非只一日。江陵人素来畏惧襄阳人,又众寡不低,与其相抗,必败无疑。即使侥幸取胜,将来也势必不为朝廷所容。不如杀掉刘山阳,与雍州共同起事,拥立新天子以号令诸侯。这样,则可建一代霸业,立不世之功。刘山阳在江岸逗留不进,是因为对我们有所怀疑。如果斩杀王天虎,函送其手,刘山阳便不会怀疑我们。等到他来到江陵,再设计杀掉他,事情没有不成功的。”
  咨议参军柳忱也劝萧颖胄说:“主上昏庸残暴,京城百官人人自危。我们有幸远在外藩,所以才能苟延今日。如今朝廷命令我们讨伐雍州,是想借机削弱我们。当时萧令君(指萧懿)以精兵数千,破崔慧景十万之众,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如此卓著,后来却为昏君所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个教训我们应该汲取。况且雍州兵精将广,萧使君(指萧衍)英才盖世,必非刘山阳所能敌。假若雍州兵马打败刘山阳,我们就要受到刘山阳的牵连而被朝廷怪罪,到那时进退失据,事情可就难办了。何去何从,望将军三思!”
  萧颖达也劝萧颖胄接受席阐文的意见。在大家的反复劝说下,萧颖胄打定主意,决心跟随萧衍起事。
  不久,萧颖胄等用计谋斩刘山阳,领众与萧衍会合。十二月,萧颖胄等向建康(今江苏南京)文武百官发布文告,列数齐帝罪行,并派兵进攻湘州(治今湖南长沙)、夏口(今湖北武汉武昌)等地。至十二月底,上庸(今湖北竹山)太守韦叡,华山(今湖北宜城)太守康绚等亦率众响应萧衍。
  501年正月,萧衍率军自雍州出发。当初陈显达、崔慧景举事时,人心骚动,不知所从。有人问计于上雍太守韦睿。他说:“陈显达虽是宿臣旧将,但并非济世之财;崔慧景懦弱而无决断,也难以成就大事。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都难以逃脱灭族的命运。如今天下方乱,英雄辈出,然而能够平定天下的,只有我们州将(指萧衍)一人。”于是,他和萧衍深相结纳,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萧衍身边。萧衍起兵的消息传来,韦睿马上率领自己所部两千人马兼程赶赴襄阳。
  萧衍见韦睿率众前来,非常高兴地对他说:“往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有君辅佐,吾大事必成!”
  萧衍起兵时,汮口戍副冯道根正在家中办理母亲丧事。听到萧衍起兵的消息,他对众亲戚说:“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光宗耀祖,难道不是最大的孝行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能囿于礼法,固守三年之丧。我决定前去投奔萧雍州,建功立业!”于是,率领能够作战的所有乡人子弟奔赴襄阳。
  华山太守康绚,梁、南秦二州刺史柳倓听到萧衍起兵的消息,也都率众响应。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萧衍得力的战将。
  三月,萧衍等人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在江陵即位,是为齐和帝。至九月,先后攻占夏首(今湖北沙市东南)、汉口(今湖北武汉汉口)、江州(今江西九江),进至建康附近。十月,萧衍等军向建康发动进攻。十二月,攻入宫城。
  在国难之际,齐内部仍有奸臣进谗言,说事到如此完全是文武大臣的过错,怂恿东昏侯大开杀戒。这使征虏将军王珍国异常愤恨,暗中派心腹给萧衍送去一个明镜,表示心迹。王珍国其他大臣,带兵夜入皇宫,杀死在国难当头还在醉生梦死、歌舞不断的东昏侯。然后将他的头颅送出,献给萧衍。
  萧衍在攻占首都建康后,派兵四处征讨,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归顺。这次萧衍拥戴和帝,消灭了东昏侯,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此升任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带剑上殿的特权,也不用向皇帝行叩拜大礼。
  萧衍虽然大权在握,也想废和帝自己做皇帝,但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静待时机。原来的好友沈约知道他的心事,于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此事,第一次时萧衍装糊涂,推辞过去了。第二次提起时,萧衍犹豫片刻,说了句“让我想想再说吧”。后来就答应了。 │本│作│品│由││網│提│供│下│載│與│在│線│閱│讀│
  沈约又告知了范云,两人都同意拥立萧衍做皇帝,萧衍知道后,很高兴。在他们谋划的过程中,萧衍竟然贪恋起原来宫中的两个美女来,把头等大事忘到了脑后。范云知道后很着急,又找到萧衍,说明利害,这才使萧衍下决心灭掉齐,免得夜长梦多。
  范云和沈约写信给和帝的中领军夏侯祥,要他逼迫和帝禅让帝位给萧衍。同时,萧衍的弟弟、荆州刺史也让人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利用人们的迷信观念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等和帝的禅让诏书送到后,萧衍又假装谦让。于是,范云带领众臣117人,再次上书称臣,请求萧衍早日登极称帝。太史令也陈述天文符谶,证明他称帝合乎天意,萧衍这才装着勉强接受众人的请求,在公元502年的农历四月,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改国号为梁,即梁武帝。
  然后,萧衍派人给和帝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尽。和帝死后,萧衍说他暴病而死,追认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丧礼,将他葬在安陵。
  显著的政绩
  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改革时弊,励精图治,调整政策,缓和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梁书·武帝纪赞》说他:“治定功成,远安迩肃。”“三四十年,斯为盛矣,自魏晋以降,未或有焉。”这个论断,还是符合史实的。
  他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即位不久,他便按佛教的规矩办事。他只吃素食,不吃肉食,连祭祀天地祖宗和开宴会的时候,他也叫摆上素菜,不准用牲畜。他不讲究吃穿,每天只吃一顿粗米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穿的是布衣,床上挂的也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二年,居室里除了一张床以外,别无什么摆设。后宫贵妃以下的宫女侍从,穿的衣服长不及地,极为简朴。他从不饮酒,平时也不听音乐。他五十岁以后便断绝房事,不近女色。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即使身处小殿暗室,也总是衣冠楚楚;盛夏暑月,也从不坦胸露腹。他对待臣下彬彬有礼,衣冠未整理好,从不与人相见,即使对待内竖小臣,也像对待宾客一样有礼貌。在私生活上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皇帝。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皇帝中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在政治方面,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他还分遣使者,巡视各郡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