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作者:周云芳_第23頁
在线阅读
上─页第23/107页 下─页
息带来的晦气,王莽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老,他还特意将自己的胡子染成了黑色。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王莽的败亡命运。
  当时,隗崔等人推举隗嚣为大将军,在陇西举起义旗,劫持了地方官员,攻杀了雍州太守,直逼长安。紧接着,邓晔、于匡百余人在南乡起兵,劝说析县县令统率数千名士兵,一起投了降。邓晔自称辅汉左将军,于匡自称辅汉右将军,进攻武关。武关守将不战而降。邓晔、于匡直接向长安进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抵达京兆地区。
  当时,王莽万分忧愁,不知怎么办才好。有个叫崔发的人对他说:“《周礼》和《春秋》,《左传》上都有记载:国家有了大灾大难,可以用哭来压制它。所以《易》经上说:先号陶而后笑。应该嗟告上天,祈求解救。”感到山穷水尽的王莽居然听信了他的话,带领群臣到南郊祭祀。他仰天说道:“我是受皇天的旨命才做皇帝的。皇天既然授命于我,为什么不消灭这些乱臣贼子呢?如果我说的是假话,就请皇天下雷霆劈死我吧!”说罢就大哭起来,哭得差点断气。他伏在地上不停叩头,最后,又陈述自己的上千条功劳,祈求皇天垂怜开恩。
  他又动员城中的百姓跟他一齐大哭。一时间,长安街头日夜大哭。他特别设立粥棚,让他们吃饱了,有劲再哭。整个长安城哭得个天昏地暗。他在这些人中,挑选粗通文墨的年轻人为侍卫官,多达5000余人,让他们带兵到前线作战。又封了九名将军,都以虎为号,称为九虎。把他们的妻子搬进宫中,作为人质,让他们统率数万精兵去抵御郑晔、于匡的军队。
  九虎到达华阴一带,在险要关隘防守。于匡带兵在正面挑战,邓晔带兵抄了他们的后路。双方一交战,六虎就被打得抛盔卸甲。两虎自杀,四虎溜走,剩下三虎带领残兵败将退回京师。
  这时,更始皇帝刘玄的先头部队2000余人,由李松带领已经抵达京郊,与邓晔、于匡的部队合在一起,猛攻长安。陇西举兵的隗嚣军队也到达长安城下。各部都想抢得头功,攻击更加猛烈。
  王莽无计可施,把监狱的囚犯放了出来,编入军队。让他们喝猪血酒对天发誓:不效忠新朝皇室,鬼神会记下他们的罪孽。然而,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哪有什么战斗力,常常一触即溃,一哄而散。
  起义军很快攻至宫门,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还有千余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略尽,也退至渐台。这时他的儿子、侍中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最后将士全部战死,其他随员在台上被杀。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带。校尉公宾就见了,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得知尸体还在后,立即冲进室内砍下王莽的头,王莽的尸体立即被争夺的士兵支解。不过这主要还是为了争功领赏,甚至有人割下他的舌头切碎分食,因为这些人觉得他的长舌一度欺骗了天下。
  至此,王莽彻底失败了,但在他山穷水尽,必死无疑时,竟然还会有千余人自愿与他同归于尽,或许能给他一丝安慰,也向后人透露了一点真实的信息。  
·7·     
以柔克刚成大业的光武大帝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祖成祖、康乾盛世这类立下赫赫伟功的明君贤君,要不就是纣王幽王、隋炀帝、宋徽宗这类因荒淫残暴、昏庸无能等而致国破家亡的昏君、暴君,但对东汉开国皇帝、神武不可测的刘秀却知之甚少。这位谥号光武帝的刘秀名气虽然不如前面所提的几位皇帝和那些著名的亡国之君,但在政治、军事作为方面却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通过农民起义登上宝座的皇帝,也是一位中兴汉室,使汉室亡而复兴,断而再续的明君。有人甚至称他是中国历史上学识最高的皇帝、最会御权的皇帝、最善用兵的皇帝、“忍术”最好的皇帝,堪称中国帝王中的顶峰人物。文才武略、相貌人品,都达到了无人企及的程度。的确,在这些皇帝中,汉高心黑,魏武残忍,唐宗好色,宋祖贪杯,明祖嗜杀,而光武身上却没有这些让后人印象深刻的有特色东西。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知名度甚至还不如那些亡国之君。
  中国人追求的处世的理想境界是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这一点在太极图上表现得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我们一度对这一处世方式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批判,但当我们真正凝神谛视这个小小的太极图时,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包含了宇宙中的至理,同时也是我们处理人事的最高准则。
  中国人追求的理想化的处世方式则是以柔胜刚,以柔克刚。遗憾的是,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却是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就是人们推崇的“柔道”。然而,“柔道”尽管是治国治民、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却由于贪婪、暴躁、逞一时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人性的弱点,人们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刘秀是这些少数将“柔道”处世,“柔道”治国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佼佼者。他是一位以柔开国、以柔治国的皇帝,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把中国的“柔道”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他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柔道”比“刚道”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的特点,更是为“刚道”所不及。
  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九岁时病故,此后,刘秀与哥哥刘縯便被叔叔收养。
  牛背上的皇帝
  刘秀,字文叔,是南阳郡蔡阳乡(今湖北省枣阳县)人。他的身上流着西汉皇家的血液——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定居南阳的原因则是由于他的六世祖: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不过到刘秀这一代的时候,封爵的传承已经结束,他的父亲刘钦只是南顿县令而已。
  公元前6年,刘家的稻谷丰收,田地间甚至出现了一茎九穗的现象。就在这一年的12月,刘秀出生了。刘钦夫妻对小儿子降生在这样的好年成非常高兴,特地为他起名为“秀”,意思就是庄稼出好穗。
  虽然刘秀已经离皇家宗枝很远,但他出生时,家境还是相当不错的。刘钦樊氏夫妻很恩爱,生了很多孩子。刘秀有两个哥哥:刘縯、刘仲,还有两个姐姐:刘黄(后来的湖阳公主)、刘元和一个妹妹刘伯姬。
  刘秀九岁这年,他的父亲刘钦去世了。刘秀兄弟三人从此寄居叔父刘良家中,几个姐妹则继续跟随母亲生活。
  刘秀性情温和,喜欢在田野间嬉戏,刘家的佃农不免要照应着他。时间长了,刘秀竟渐渐对农桑稼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把自己的小主人身份甩在一边,和佃农们一起耕作田园。哥哥刘縯的性格与刘秀恰恰相反,对田园生活毫无兴趣,专喜欢交朋结友、弄侠使气,养着不少乡间豪悍的少年。他对弟弟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很看不惯,常常笑话他没有出息。
  公元8年,王莽废汉立新朝,刘氏宗亲后裔失去了所有的特权和财富。刘秀这年14岁,看起来,他真是要做一世农夫了。
  在这种改朝换代的困境中,刘家很快就成了普通的老百姓,过着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窘迫生活。这样的生活令刘秀的大哥刘縯非常不满,经常在家中大发牢骚,声言定要重振大汉王朝不可。他见弟弟仍然是老样子,心急如焚。有一天,刘秀在地里锄草,刘縯率领宗室兄弟与宾客侠士,忽拉拉围过来。刘縯指着刘秀,对众人说:“我小弟刘秀喜欢耕作,能够喂饱一个人的肚子,跟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仲不是很像吗?”众人哗然大笑。刘縯又说:“诸位如果能成大事,不要忘了提携一下我的小弟。”众人七嘴八舌,都在嘲讽他。刘秀脸涨得通红,顿时醒悟:“天下大乱,醉心于田园牧歌、从事耕作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用脚一踏禾苗,扔了锄头,愤然变色说:“大丈夫生长于天地间,你们能够建功立业,我亦能名载史册。” Ψ本Ψ作Ψ品Ψ由ΨΨ網Ψ提Ψ供Ψ下Ψ載Ψ與Ψ在Ψ線Ψ閱Ψ讀Ψ
  当同龄的朋友都纷纷成婚聘娶、沉浸于家室之乐的时候,20岁的刘秀却作出了另一个决定:西去长安,开拓视野、研习学问。
  来到长安以后,刘秀成为许子威的学生,学习了《尚书》等当时最经典深奥的学问。刘秀生性聪颖,举一反三,对这部阐述政事的著作有相当的见解,很多人都对他的天姿表示非常惊讶。
  由于家境并不宽裕,学费不足。刘秀还曾与同学合资买头驴,让仆人赶驴拉脚挣钱。不久,刘秀的盘费用尽,返回了家乡。返乡后,刘秀在亲友中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姐姐刘元的丈夫新野人邓晨。
  作为弟弟,刘秀不免要经常前往新野拜访姐夫,并且常常在姐姐家里住宿。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刘秀遇见了他这一生最重要的女人、未来的光武皇后阴丽华。
  阴丽华的母亲姓邓,与刘秀姐夫邓晨之间有亲缘关系。阴丽华比刘秀小九岁有余,这时还是一个天真的少女,远未到出嫁的年龄。然而她的美丽和孝顺,在新野一带已经非常出名,有新野第一美女之称。刘秀活了二十多年,还从来没有对哪个女人动过心,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听说阴丽华的名字,他就神魂飘荡。想起当初在长安城里看到皇帝出巡时,在前面为皇帝开路的二千石官执金吾的威风,他不禁立下心愿:“做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刘秀名如其人,长得很俊秀。刘秀不但个子高,身长七尺三寸,鼻梁挺拨、额头饱满,生就一副帝王之相,而且皮肤白晰、眉目传神,宛若温柔秀美的女子。
  有一次,刘秀和二姐夫邓晨一起去拜访名士蔡少公。当天宾朋满座,贵客云集,由于他们都是后生晚辈,所以只能陪坐末席。
  这位蔡少公,喜欢研究图谶预言之学,这天的聚会也不例外。聚会中途,他忍不住讲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以某对图谶的参详,将来的天子将是刘秀。”
  话一出口,满座中诸宾客顿时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有人想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篡汉的王莽国师刘歆——他也喜欢研究图谶,而且还刚刚改名为刘秀,看来
上─页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