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的命令。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就颁布了这项命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当时的丞相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实权很大,所以皇帝有时就不如丞相的权力大,这是皇帝们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后,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权。
再是设置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重蹈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的局面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
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将冶铁、煮盐收归宫营,禁止郡国铸钱,向商人征收财产税,鼓励人们告发那些偷税、漏税的商人,告发的人可以得到被告发商人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在加强经济管理权力、打击商人的同时也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
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武帝还听从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封建官吏的培养文官的学校。学校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讲课内容,学生是国家选拔的杰出青年和各地郡国推荐的青年。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通过考试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从此,儒士们开始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
在军事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最有名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武帝不断地派遣兵将打击匈奴,将匈奴往北驱赶,使之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这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北面臣服了丁零族,而在南面,则经常侵犯汉朝边境,有时竟深入到离汉朝都城仅350公里的地方,严重地威胁着汉朝封建政权。
从刘邦到汉武帝初年,由于经济力量尚未恢复起来,而且内部不够稳定,所以汉王朝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的礼物和金钱。但是,和亲政策并没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北部边疆的生产时常遭到破坏,无数汉族人民被抢走或杀死。汉武帝即位后,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汉武帝决定改变和亲政策,发动了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公元前129年,共历时三、四十年之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卫青和霍去病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将领。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
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取与国,曾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推动了骑兵队伍的建设,积累了大规模骑兵作战的经验,促进了战术的革新。对于古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均具有深远的影响。
武帝还使现在的新疆和甘肃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范围。当时东北方向的版图则扩展到了现在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和浑江一带。
爱江山也爱美人
武帝一生宠幸过的妃子有“金屋藏娇”的陈阿娇、卫子夫、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和赵钩弋等,就像走马灯一样地替换。
起初武帝与皇后陈阿娇的感情还好,武帝还比较尊敬她,原因就在于长公主的家族势力足以左右朝政。但陈阿娇久未生育,而陈皇后自恃母亲拥立皇帝有功,所以有时表现得未免有些过于骄悍,所以刘彻渐渐开始在感情上疏远起阿娇来。
当时由于武帝在与窦太后的较量中处于劣势,所以他只好暂时偃旗息鼓,等待时机,就在他韬光养晦的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对自己日后事业有有重要影响的女人卫子夫。
一天,武帝从霸上祭扫回来路过姐姐平阳公主家,受到盛筵相待。平阳公主还召出那些精心挑选调教十多的年轻美貌女子来到席上劝酒奉觞。武帝本好色,此时左右四顾,却没有一个中意的。平阳公主见如此,便将准备好的一名歌伎召入。武帝大惊,不由得看呆了,这个女人实在太美了,公主揣摩到武帝的心思,便顺势将卫子夫送与武帝。武帝十分高兴,便携美女回了宫。
不料陈后恰在宫中等着迎武帝,此时与卫子夫碰了个对面,她顿时脸色铁青,扭头就走。武帝恐惧陈皇后一家的庞大权势,不敢得罪陈皇后,只好无奈地把卫子夫安顿在别室。后来,架不住陈皇后的软磨硬泡,只要答应了陈皇后“将卫子夫锢置冷宫,不准私自见面”的要求,从此子夫一年多没有见到过武帝,而武帝因为身边不乏美女,所以也渐渐将她忘记了。
一天,武帝随手翻阅宫人名册,当看到“卫子夫”三个字时,不由地触起前情,忙命内侍召入。武帝一见消瘦了许多的卫子夫,心头立刻涌上一阵怜惜之情,而卫子夫更是泪流满面,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不该再接近陛下,如果被皇后知道了,妾死不足惜,只是担心会给陛下带来许多麻烦!”武帝安慰她道:“这里离正宫很远,皇后不会知道的。况且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你站的哪个地方,周围有好几棵梓树,梓与子谐音,我现在还没有一个儿子,莫非是天意让你为我生一个儿子吗?”说着与子夫携手入床,不料卫子夫此夜竟然怀孕。
这件事被陈皇后察觉到了,她非常气愤,立即去见武帝,并且和他争论起来。但这次武帝却不肯让步了,他反而指责陈皇后没有儿子,所以自己不能不另幸卫氏。陈皇后哑口无言,生气地离开了。
回去以后,陈皇后一面出重金求医,希望自己也能生个儿子,可是尽管吃了无数药,却始终没有成效。而就在陈皇后怀孕的希望一次次落空的同时,卫子夫却在不停地为刘彻生孩子,前后生下了三个女儿:卫长公主、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她虽然一直生女儿,武帝对她仍然偏疼偏宠,大有不让她生出儿子誓不罢休的势头。
这样的情形使陈皇后日益气闷,她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如何除去卫子夫,可是偏偏卫子夫甚得武帝专宠,几乎每时每刻都与武帝在一起,所以陈皇后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于是穷极无聊的她就召入一个女巫,要她设法祈禳,以挽回武帝的心意。可是,好几个月过去了,仍不见应验。更为严重的是女巫不但为陈皇后举行巫祭之礼,还把自己打扮成男子模样与陈娇同吃共寝。陷于绝望的陈娇对她言听计从,将她看成了自己各方面的抚慰和依靠。 ~~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后来,武帝听说了这件事,怒不可遏,当下彻底查究,立刻将女巫拿下斩首,而受这件事辗转牵连的小巫、以及皇后宫中知情不知情的宦官宫女三百余人,一起被当街斩首。陈后则被废徙于长门宫。
陈后自从入居长门宫中,终日以泪洗面,无奈中重金求得大文士司马相如为她写了一篇《长门赋》,表达了自己深居长门的闺怨,她命宫人天天传诵,希望为武帝所听到而回心转意。但“长门赋”虽是千古佳文,却终挽不转武帝的旧情。
陈皇后被废两年后,卫子夫终于为刘彻生下了长子刘据。高兴不已的刘彻遂于公元前128册立卫子夫为嫡妻。空缺两年的大汉皇后宝座有了新主人。而陈皇后则在寥落悲郁中,很快魂归黄泉。卫子夫取代了陈阿娇,而武帝在此之前还把她的兄长卫长君、弟弟卫青召入宫中重用。
然而对于喜新厌旧的武帝来说,他拥有美女如云的后宫,对任何一个人的专宠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身边总有新的美女取代昔日宠极一时的佳人。所以,卫子夫虽然终于贵为皇后,但她也有年老色衰的时候,所以她不久也步陈皇后的后尘受到冷落,最后在宫廷斗争中被汉武帝削去皇后之称,悬梁自尽了。
对武帝来说,也许用情最深的应该是李夫人。李夫人名叫李妍,有沉鱼落雁之美,而且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只是不幸沦落风尘,石榴裙下拜倒了大批王孙公子。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能作曲,能填词也能编舞,当时是汉宫内廷音律侍奉,担当替汉武帝消愁解闷的优伶角色。
汉武帝,一方面热衷于富国强兵,开疆辟土;一方面也醉心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有一天汉武帝罢朝回到内宫,李延年率领一班乐师和舞姬,为皇上唱李延年创作的新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使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了以后,忙问李延年说:“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吗?”李延年于是奏称:“舍妹及笄年华,国色天香,倒确有倾城倾国之貌!”汉武帝眼睛一亮,十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