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依仗权势,残忍凶暴,持强欺弱,抢男霸女,横行霸道,弄得永义地面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我今奉和阳王之命铲除此贼。”说罢一反腕子杀了熊占彪。
熊占彪的部下一个个吓得得得乱战,慌忙跪倒,齐声说道:“将军饶命,将军饶命!”
朱元璋说:“熊占彪作恶与尔等无关,和阳王部下是仁义之士,绝不乱杀一人。你们愿意归顺和阳王就留下,愿回故里的就离去。”
众人说道:“我等愿投在和阳王帐下效力。”
朱元璋命邱生、郭忠将众人带下堂会。又派两员将官保护郭子兴在寿堂休息。其余人跟随朱元璋去迎接班琪、宋康进城,收点降兵降将,更换旗号,点仓查库,出榜安民,不到半天工夫永义城就归和阳王了。郭子兴按功升赏,当天晚上大排酒宴,犒劳三军。
次日,郭子兴留下邱生、郭忠、郭孝、穆义四员大将镇守永义,自己带着朱元璋回归濠州。李善长率领濠州官员,鼓乐相迎。濠州城中,吹吹打打欢欢喜喜庆贺三天。郭子兴通告全军,提升朱元璋为副帅,并赐珍珠一斛,彩绸百匹。从此,濠州城军威大振,士气高昂,郭子兴在各地反王之中也有了威望。可是好景不长,不久,郭子兴得了一场暴病,请医调治无济于事,在临终时,把朱元璋叫进宫内,对他讲:“良秋小儿生性软弱,文武不济。我死之后,望将军看在反元大业上对他多加扶持。我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又对郭良秋说:“我死之后,你就是濠州的小王,遇事多与诸位老臣商议,不可狂妄自大。朱元璋不仅救过为父的性命,也是我濠州创业之人,他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日后我儿守业,非他辅佐不可,你要把他当作亲兄长一样看待。”郭良秋当时满口答应。说罢,郭子兴一口气上不来就与世长辞了。
不说濠州城大办丧事,且说小王郭良秋,他从小娇生惯养,不学无术。长大了更是荒唐胡闹,终日沉迷于酒色之中,根本不懂得什么治国之法、安民之道。老王郭子兴死后,郭良秋即位称王,他不顾众人阻拦,把他的一群狐朋狗友招来,任意升赏封官。这些小人有了权之后,结党营私,为所欲为。他们鼓动郭良秋到处游山观景,选拔美女,修宫苑,盖楼阁,终日玩乐。把老王郭子兴复国抗元、救民报仇的宗旨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不出一年,弄得仓库空虚,民怨沸腾。朱元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冒着性命几次进谏。开始郭良秋还应付几句,后来便躲着不见。
有一次朱元璋差一点丢了性命。那是因为选美女的事:朱元璋对郭良秋说:“如今天下群雄并立,人心向背,决定胜负。常言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薄德者失之。得民心者得天下。主公刚刚即位,应勤政事、远美色才对。”
没等朱元璋把话说完,郭良秋把眼一瞪:“朱将军你以为是先王帐下老将就居功自傲,欺压本王,实实难容!”
众文武一看要坏事,哗啦啦跪倒一片,为朱元璋求情。郭良秋怕触犯众怒,也就顺水推舟,袍袖一甩退了下去。众人劝朱元璋以后少管闲事,朱元璋也想跺脚一走了事,可是想起老王郭子兴临终之言,只好忍气吞声地呆下去,等待时机,一旦小王郭良秋醒悟了,再收拾奸佞,重建军威。
这一天,朱元璋正在书房看书,门军领着一个人进来说:“李善长先生派人送来密信一封。”朱元璋接过书信打开一瞧,信上写道:将军历来以国为重,赤胆忠心,一丝不苟。奈郭氏门中洪福已尽,小儿良秋无法当政,宠信佞臣贼子,屈杀忠良义士,唯恐你我壮志难成,反遭其害。某决意离去,临行之时,呈书仁兄,望兄当机立断,及早远走他乡。否则后患无穷。千万千万。善长顿首。
朱元璋看罢书信,激灵灵打了一个冷战。他想:李善长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自从小王郭良秋继位以来,他曾多次劝我,郭良秋鼠目寸光难成大业,不如弃官不做,远走他乡,再图义举。我何尝看不出濠州大势已去,危在旦夕。可是这样甩手一走,这一支反元大军岂不立即土崩瓦解了么?不成,我一定要将他追回。想到这里忙问:“李先生是什么时候动身的?”
来人答道:“他叫我送信来的时候,还没出营盘呢。”
朱元璋一听心中高兴,我若快马出城还能追得上他。赶紧吩咐兵丁把马牵来,带上青锋剑,把那杆亮银枪挂在鞍上,认镫扳鞍上了马,直奔木门岭而来。
木门岭距濠州三十余里,在濠州的正北,是濠州城的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朱元璋为了阻挡元朝官兵,选了一万精兵驻扎在这里,并派两武一文驻守。两武是班琪、宋康;一文就是李善长。谁知郭良秋听信谗言,说朱元璋心怀叵测,把自己的心腹派到木门岭是另有打算。因此郭良秋便派去自己的内弟范志良为主将,让班琪、宋康为副将,李善长为参谋。李善长临去之前,朱元璋特意将他请到自己府内设宴饯行。酒席宴前,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李善长说:“先生此去责任重大,望先生以大局为重,协助诸位将军,整军容,修工事,把好此岭。”
李善长长叹一声,说:“只怕善长有其心而无其力呀!”
李善长到木门岭之后,朱元璋亲自来巡查了一次,那真是四门八寨整整齐齐,兵有兵威,将有将胆。当时朱元璋很是高兴,拉着李善长的手说:“看到木门岭的这种气魄,足见先生和诸位将军的一片苦心。”
谁知李善长却摇了摇头说:“您先别高兴,只怕是好景不长啊!”
朱元璋吃惊地问:“为什么?”
李善长说:“那位国舅爷越来越不像话了,终日不理军务,不管操练,却带着一伙人到四乡八镇去寻花问柳,有时候两三天不回营盘。我们已经和他闹翻了好几回,只怕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去!”
朱元璋闻听,紧皱双眉,对李善长说:“木门岭的一万兵丁是从濠州各营中选出来的,个个身强力壮,英勇善战,这是咱们濠州的精华,绝不能毁于范志良之手。我回濠州一定想法把他换掉,先生还要多维持几天。”
谁知朱元璋回到濠州一提此事,郭良秋就翻了脸:“这濠州城是你当家还是我当家?实在多事!下去!”把朱元璋轰了出来。
这是一个月以前的事了。今天,朱元璋来到木门岭一看:军营里乱七八糟,冷冷清清。朱元璋的马来到营门口,那四个门军都还抱着枪,依在门旁睡觉呢。朱元璋下马,把门军喊醒。门军一瞧是副帅来了,慌忙跪倒:“给副帅叩头。”
朱元璋说:“你们如此懒散,若遇敌情岂不误事?”四个人吓得不敢抬头。朱元璋说:“你们起来,以后要小心了。”便催马直奔李善长的住所。
这是一个有三间北房、东西厢房的小院。朱元璋来到门前,翻身下马,直奔北房。这时从门里走出一人。朱元璋一看,原来是李善长的好友、参军韩成,朱元璋问道:“李先生可在房中?”
韩成说:“副帅您来晚了,他已经走了。”
朱元璋听说李善长已经走了,问韩成道:“李先生为何走得如此匆忙?”
韩成叹口气说:“他不能不走了。范志良近来在外面一意孤行,众百姓怨声载道,人们在背后骂他是‘瘟神’将军。他在军营克扣军饷,随意殴打兵丁,弄得军心浮动,已经走了不少人了。李先生劝说范志良,他不但不听,反而骂了许多不堪入耳的话。这样李先生才一赌气走了。”
朱元璋听到这里连忙问道:“他往哪里去了?”
韩成说:“他说去无定处。我想可能去了金鸡岭,那儿有他的一位好友。”
朱元璋一看天已过午,不能耽搁,便对韩成说:“请转告班、宋二位将军,叫他们好生看管军营,等我回来还有要事相谈。”说完赶紧上马追出了东门。
走出有几里路,来到一片林边,忽听林中传出一个女人喊救命的声音。朱元璋是个侠心义胆的人,听到有人喊救命,就勒马走进树林,走到切近一看,不由得火撞顶梁。只见范志良手提一口血淋淋的宝剑,身后站着八个亲兵。在他的脚下直挺挺地躺着一位满身血污的老者尸体。在尸体旁边跪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那姑娘哭得死去活来,如同泪人一般。范志良把宝剑上的血在靴子底上蹭了蹭,还入鞘内,走上前去动手拉那姑娘。那姑娘冷不防地往起一站,抡圆了巴掌,啪啪给了范志良两个大耳光,然后转身就逃。范志良来了个饿虎扑食,向姑娘扑了过去。!!網!文!檔!下!載!與!在!線!閱!讀!
朱元璋大喊一声:“住手!范志良休得无礼!”
范志良一惊,赶紧撤步。回头一看是朱元璋,他嘿嘿一声冷笑:“我当是谁,原来是副帅驾到!”
朱元璋翻身下马,来到他的跟前:“你不在木门岭军中,却在此杀生害命,调戏良家女子,你可知罪吗?”
范志良闻听,一阵奸笑:“姓朱的,你不必在我面前摆上官的架子。告诉你,去年的黄历今年看不得了,这不是老王在世的时候了。我在我姐夫面前一句话,就叫你脑袋搬家!我劝你躲远点,少管我的闲事!”
朱元璋听到这里,气得他浑身乱颤,说道:“范志良,你赶快把老人的尸体收殓起来,放姑娘回家。你跟我回营听候处置!”
范志良把驴脸往下一耷拉说:“好大的口气!你敢处置我?我要不把姑娘放回去,你敢怎样呢?”
朱元璋一时无名火起,真想拔出宝剑除掉这个禽兽。但又想,现在濠州已经是上下不和,四分五裂,若是把范志良杀了,小王一定不答应,更闹得不可收拾。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如先叫这姑娘走了,怎样处置范志良,待奏明小王之后再说。便对姑娘说:“姑娘,你家住哪里,姓啥名谁,这老人是你什么人?”
姑娘见问,哭诉道:“我是前边汤家集人氏,姓汤名唤小霞,这被害者是我的父亲。小女子自幼丧母,父女相依为命,今天,我们父女到凤阳府陆家庄找我的哥哥汤和、未婚夫婿邓俞。不想路过此地,遇到这位军爷。他强迫小女子与他成亲。老父亲与他争辩几句,被他一剑刺死。”说到这里,泣不成声。
朱元璋强忍心中怒火,对姑娘说:“姑娘,你赶快回家去吧。”
姑娘闻听,噗通跪在朱元璋面前,放声痛哭,边哭边说:“求将军为我父报仇!”
范志良呛啷啷抽出宝剑,说了声:“我让你报仇!”照定姑娘后心刺了过去。
朱元璋手疾眼快,一个箭步蹿了过来,用左肩膀一抗范志良的右肩。范志良噔噔噔倒退几步。朱元璋趁此机会,一按绷簧,呛啷啷宝剑出鞘,大声说道:“姑娘闪过一旁,待我除此恶贼!”他双手一合,使了个白蛇吐芯,直奔范志良前心而来,范